国内在挂篮的设计及使用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式多种多样,使用数量也甚多。然而以往挂篮的设计多数是由各施工单位在承接了悬灌施工任务后临时完成,往往来不及仔细推敲修改。鉴于挂篮的重要和用量较多,现在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总结现有挂篮优缺点的基础上,予以改进和优化。就此提出一些建议。

(1)定型标准化,通用系列化 首先优选主构架结构型式、吊挂及锚固和走行系统,而模板尤其是内模的定型比较困难。应能适应不同的梁段长度、宽度及重量,且便于分解、安装、运输及保管,可重复使用。标准化的效益很可观。

(2)重视提高挂篮刚度 人们对强度一贯比较重视,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挂篮的强度大小对施工并无直接影响。而刚度大小则与施工全过程密切联系,前面对此已有详细论述。

(3)方便测量通视、人员通行、混凝土输送及灌筑顶板混凝土时众多人员的操作 这就要求挂篮的正面(梁的纵向)呈门式,在顶板上方留出竖井式的空间,使得由后向前和由上向下可直通新梁段。菱型挂篮基本上满足这些要求,为快速施工和频繁的线形控制测量工作提供了方便条件。

(4)便于向下调整模板标高 现有各式挂篮均采用柔性前吊带,上调方便,下调困难,下调后模板可能悬空,灌筑中突然下沉,事先不易发现,容易造成线形和混凝土质量问题。

(5)能左右摆动调整中线 文献[8]已对弯梁挂篮实现了这一功能,直梁也需要此项功能。立模时调整中线比较困难,横向无法施力,斜向用力过大会撞弯钢筋网。规范仅容许中线偏差5mm,偏严。即使用拉筋强行纠偏合格,经过灌筑扰动,实际中线偏差仍可能超限。故建议规范适当放宽要求(容许偏差10mm),挂篮本身也应具备模向微调功能。

(6)内模、外模、底模能牢固互连 对灌筑过程的跟踪观测表明,三者变形大小不同,也不同步,不利于精确控制模板标高和保证混凝土质量。

(7)内模定位调整方便,整体性好 目前的内模普遍不如外模,造成箱梁室内线形粗糙。

(8)按设计要求将底模制成圆顺的竖曲线。

(9)顶板有横向预应力筋时,两侧人行道外缘竖向窄条外模应采用整体钢模,使桥面两侧平直。多数铁路P.C.梁的外观质量不如城市道路桥,改变这一现状要从各块模板着手,上述三条仅是其中的部分措施。

(10)设计安全防护装置,使之成为整套设备的必要组成部分。个别桥已在挂篮上发生过事故,保证人员在高空操作时的安全至关重要。

(11)挂篮的设计应与其在零号段上的初次安装、与梁体的连接、保证箱梁室内外美观及混凝土内在质量、施工操作使用方法等联系起来,统一考虑,对梁本身的设计及施工方法也可以提出合理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