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地壳中存在很大的应力,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发生变形变位形成各种构造运动的形迹,称为地质构造。如褶皱、断裂。褶皱、断裂破坏了岩层或岩体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使工程建筑的地质环境复杂化。因此,学习并了解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对各类土木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及正常使用,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字:地质构造;结构面;地应力 
  1 概述 
  随着找矿难度的增大,特别是在寻找大型、特大型隐伏矿及其定位预测中, 矿田构造研究越来越发挥着突出作用;在油气的寻找中需要进行储油、储气构造的研究。人们对水资源和工程建设的需求、地质灾害的预测、生存环境的保护等问题的解决,更需要构造地质学理论的指导。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基地的大陆岩石圈,由于它的复杂性及其与资源、环境、地质灾害等因素密切相关,利用地质基础知识,研究各种地质构造的赋存状态,研究分析和解决影响岩土工程实践的地质因素,从而指导采掘工程、隧道地铁建设、河流堤坝建设的正常进行。 
  2 地质构造的概念 
  地质构造:指构成地壳的岩层或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生成的变形与变位。构造变动,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的变形与变位。地壳中的地质构造绝大多数属于构造成因,构造变动是地质学尤其是构造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对象。非构造变动,由于重力作用、地下水、风华、冰川等作用,使岩层或岩体发生局部变形。这种作用不是地壳运动的直接表现。非构造变动规模不大,分布局限,对矿山开采,河流堤坝的安全性有一定影响。 
  3 构造结构面及构造应力对岩土体稳定行的影响 
  构造作用控制了地球运动系统中所有地质过程,岩体结构面是该系统运动作用的产物,其形成、演化及时空组合无时无刻不受其控制,通过结构面实现对构造应力场的调整并进而达到对岩土体稳定性的控制则是构造动态作用的体现。 
  3.1构造结构面对岩土体稳定性的控制作用 
  所谓结构面,是指岩体中具有一定方向、力学强度相对较低、两向延伸的地质界面,例如岩层层面、软弱夹层、各种成因的断裂、裂隙和节理等,反映了长期内外动力作用下的地质构造作用现象。考虑到影响结构面力学特性的主要因素,可将其划分为四种力学类型,即破裂结构面、破碎结构面、层状结构面和泥化结构面;按其成因又可分为原生结构面和次生结构面亦即构造结构面。原生结构面以建造为物质基础,本质上体现的是介质内物理力学性能存在明显差异的界面或软弱薄层,一旦受力容易发生应力集中,经过后期内外动力作用之后会很容易地改造成构造结构面,所以在工程实际中,构造结构面对岩土体力学性能及其稳定性具有主导控制作用。结构面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力学特性:对垂直于结构面的拉应力基本上无阻抗力而极易被拉开;在垂直于结构面的压应力作用下易于压密或闭合而易造成填充物变形和破坏;顺结构面方向的弱约束作用导致在剪应力作用下容易产生剪切变形或滑移。 
  构造作用的层次性使得工程地质体内会对应产生不同尺寸的控制结构面,通常将结构面按其规模分为Ⅰ~Ⅱ五个级次。结构面特征和规模不同,对工程影响、控制的范围和方式各不相同,在有关工程地质问题分析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Ⅰ级结构面泛指长度在数十千米以上的区域性深大断裂带,尤其是活动断裂带反映了地壳层的现今动力学背景。Ⅰ级结构面一般而言是由近于平行的数个断层面组合而成的断裂带,其作用不仅仅只是影响山体、岩体稳定性,而且会影响、控制某个区域的构造应力场分布以及地块乃至地体的稳定性,甚至构成孕震、控震和发震断层。对工程安全的影响已不再仅局限于通过山体、工程岩体的失稳来体现。即便是岩体没有出现失稳,但构筑于其上的建筑物可能因断裂的地震活动而存在工程抗震及抗断等问题。因此,Ⅰ级结构面通常作为区域稳定性研究中的主要对象之一,或者作为一条断裂带加以专门研究。 
  Ⅱ级结构面与所研究的山体和岩体尺度相当,为规模在数百米至数千米的浅表中小断层或层间错动。Ⅱ级结构面影响的主要是山体、岩体的稳定性,因此会对大型工程的整体布局带来影响,甚至需要另行选址。 
  Ⅲ级结构面指其尺度被限制在所研究的岩体或山体内部、长度在几十米至数百米的小断层、软弱错动面和大节理。Ⅱ级结构面影响的主要是山体内工程岩体的局部稳定性问题, 典型的是道路、沟渠、露天采矿边坡、库岸边坡稳定性问题最为常见。 
  Ⅳ级结构面泛指受控于Ⅲ级结构面之下断续分布的裂隙、节理、软弱层面和劈理等,尺度为几十厘米至几米。Ⅳ级结构面的存在不仅破坏了工程岩土体的完整性,影响并控制着岩体的应力分布状态和岩体强度,而且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岩体失稳变形机制和破坏方式。因此Ⅳ级结构面发育程度、分布状态和组合排列情况,成为评价岩土体工程地质性能的基本依据之一。 
  Ⅴ级结构面指不连续、无充填物、分布随机、为数甚多的微裂隙,它影响和控制着工程岩土块体本身的强度、变形机制以及破坏方式。实验室内的岩土力学性能测试结果基本反映了Ⅴ级结构面控制下的工程岩土体力学强度。 
  3.2 地应力场与岩体稳定性 
  地应力是地质构造运动和岩体自重等因素作用下的产物。地应力是决定区域稳定性和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地震活动、断层活动和水库诱发地震都是地应力局部集中的结果, 而岩体稳定性受控于地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各种结构面和现今地应力场与岩体的相互作用。 
  地应力场的分布特征决定了地壳岩体断裂的运动特征,进而影响岩体的变形破坏方式。地壳内应力状态主要有三种典型情况:(1) 潜在走向滑动型。应力场的中间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近于水平,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为该类应力状态。在这种应力状态区,如果发生破坏或再次活动, 必然是沿走向与最大主压应力呈约30~ 40左右交角的陡立面产生走滑型的断裂活动。(2) 潜在逆断型。应力场中最小主应力近于垂直,最大主应力与中间主应力近于水平。此种应力状态下发生的是逆冲破坏,即沿走向与最大主应力垂直的剖面X 裂面产生逆断运动。(3) 潜在正断型。应力场中最大主应力垂直,而其余两主应力水平分布。在此应力状态下发生的破坏,必然是沿走向与最小主应力轴相垂直的面发生正断性质的运动。与地应力状态形成优势组合的岩体结构面,往往是岩体发生失稳破坏的控制边界。 
  总体上看,地壳运动决定了地应力的宏观分布状态,地应力状态控制了断层运动特性。岩体地应力分布特征除了与统一的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关之外, 还受局部区域内的工程地质条件所约束和调节, 包括岩体结构与岩性特征、岩体构造作用及其演化历史、地形地貌条件等因素。地应力异常会导致岩体发生失稳、变形和破坏, 并经常对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造成直接影响。 
  4 结论 
  由上可见,研究各种地质构造现象、则是解决工程建设中与构造现象有密切关系的工程地质问题必要及有效手段,服务于资源开发和人类生存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宗祜. 环境地质与地质灾害[J]. 第四纪研究. 
  [2] 郑贵洲,申永利. 地质特征三维分析及三维地质模拟现状研究[J]. 地球科学进展。 
  [3] 王砚耕. 贵州主要地质事件与区域地质特征[J]. 贵州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