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建筑行业发展得越来越迅速,从而,人们对建筑施工质量的要求也更高,致使以往传统的技术已经不适合现在施工工程的发展。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作为基础之一的岩土工程,其施工质量会直接对工程的整体质量有很大影响。阐述关于岩土工程的勘察,分析岩土工程勘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岩土勘察应用效果的措施。
关键词:岩土工程勘察;现状分析;有效对策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快的增长,岩土工程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为了确保岩土工程质量,施工部门必须加强对岩土工程的勘察,顺应时代发展,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一臂之力。本文将对岩土工程勘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找出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1]。
1关于岩土工程勘察
岩土工程勘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在建筑工程中,建筑的基础设计是较为关键的一个步骤,岩土参数是否科学,对施工基础设计中的经济及安全性有很大的影响。岩土工程中地质勘察的目的主要是将工程地质的情况了解清楚,再提供相应的勘察成果以及工程数据源给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施工与设计。所以,对于工程施工安全以及造价来说,工程勘察的质量是否有保障对整个工程有很大的影响。提供基础地质当中岩土的参数能保障基础设计的经济及安全性,还能有效论证施工中的可行性。在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中包含现场钻探、实验试验以及原位测试,等等,在工程勘察中的各个环节都必须引起重视,并且要严格执行国家的相关规定。要与当地施工环境相结合,其勘察结果也要保证一定的准确性。勘察报告不仅要确保其质量优秀,还要将现场的地下水、地形、地层以及不良地质等问题有效的反应出来,为相关部门提供真实可信的工程参数。
2岩土工程勘测中存在的问题
2.1勘测任务相对较重
当前,我国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任务较重,工作时间略短,从而导致勘察工作有效性难以发挥出来,但是,必须要保证原始资料的准确率,不管是哪个环节出现了失误的判断,都会对勘察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2]。
2.2开样测试不到位
现阶段,我国岩土工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其岩土样送达的试验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开样测试,或是不依照相关的规定来进行操作。比如,针对土试样来说,对饱和度的要求非常高,但是有些还没有到饱和时间就开始进行测试;因为有很多测试都没有依照要求与规范来进行,所以提供的报告可靠性就相对比较差,有些测试结果还会出现与现场数据相矛盾的状况,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工程投资出现浪费问题。
3提升岩土勘察应用效果的措施
3.1野外勘察工作需加强
工程勘察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勘察工作的重要意义,大力开展野外勘察工作。野外勘察工作中的首要资料是作为室内勘察报告质量优质的基础,而搜集基础地质资料以及野外勘察在一定程度上能协助施工技术人员对现场的地质、地貌以及地形等条件进行了解,以此降低勘探工作中的盲目性,而且也能相对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工程量,以此保证勘测工作能有效进行。不仅如此,还能确保勘察工作及结果的真实合理性,与之相关的单位竞争力也会有所增强。因为岩土的勘察工作一般都是在野外进行的,所以,要想使现场工作能有目的与计划的顺利进行,最大程度地避免工程出现大量的返工以及延工,在勘察前的准备工作就一定要提前做好,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才能保障勘察工作的进度以及数据结果的准确性。
3.2勘察工作需科学开展
勘察人员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展勘察工作。第一,细划分地层。在对地层进行划分的时候要依照岩土的湿度、颜色以及岩心的采取率等指标来划分,为其提供较为真实的地质资料。第二,采取碎石。因为土样成碎石类在采取时比较困难,夹层也相对难发现,碎石土在承载力上比较好,不过就均匀性来说还是影响基础地基的变形,应用连续贯入的方法可对碎石土中的紧实情况进行正确判断。岩石与土若不相同,必须选择相符合的取样器来采取样品,而且土样获取后必须进行有效的保管,送样时也要非常及时,选择存放的地方也要合理,以此避免其土样因受热以及振动等影响。第三,分类土石样。对土石样进行分类的时候,必须要了解地质的性质,尤其是要掌握各种形态的土质所分布的区域,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对土石样进行分类。
4结语
我国工程建设在不断的发展,而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也在持续稳定中不断进步,目前,还有一些勘察的经验与理论不太成熟。岩土工程的勘察工作作为工程中的基础工作,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大,而且需要进行勘察的内容也非常的复杂。现阶段,岩土工程中的勘察手段基本都是间接的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使工程的设计水平有所提高,在设计中与勘察到的基础资料相结合,掌握岩土工程中所有的规章制度,保持一定的交流与学习,只有这样开展工作,才能使勘察工作的进度与质量有所保障。
参考文献:
[1]陈陆望.物理模型试验技术研究及其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12,3(16):144-145.
[2]朱菲菲,胡志东,杨晓艳.单孔法波速测试技术相关性因素分析及其在岩土工程勘察中的应用[J].土工基础,2012,6(5):117-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