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某商业广场为例,对该工程项目拟建场地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条件进行勘察分析,为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提供详细的地质资料和岩土技术参数;对该工程项目地基作出岩土工程分析、评价,为基础设计、地基处理作出论证和建议。 

[关键词]水文地质 工程地质 分析 评价 
  本工程项目为某商业广场,用地面积23100m2,总建筑面积13755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94750m2,地下部分建筑面积42800m2。主体工程为18~25层高层酒店办公楼,4~6层商业楼等。场地设有整体2层地下室,开挖深度约9.6m,采用框剪结构。 
  1工程岩土地质情况分析 
  1.1区域地质构造 
  该场地地质构造形迹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不同展布方向和不同切割深度的断裂相互交织,形成了本区特有的网格状构造格局,并控制了区内的地质作用和地震活动。勘察区地震活动总的特征是:震级小,强度弱,频率低,且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趋势,近代地震均以弱震、微震为主。 
  1.2地形地貌 
  场地所在区域地貌类型属于滨海淤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根据各勘探孔孔口高程测量,本场地现有地面高程一般在1.88~3.03m之间,场地平均标高为2.5m左右。 
  1.3岩土特征 
  场地浅部以富水性与透水性极好的1~0层杂填土及性质差的淤泥质土分布为主,本工程基坑易发生失稳,需采取有效的支护及隔、排水措施;5层组合及以下土层除6层外性质较好,可作为桩基持力层利用,8~1层粉砂是本工程的良好桩基持力层。 
  2地下水腐蚀性评价 
  本次勘察在场地3、26、32号钻孔所取的3组地下水水样进行水质简分析+侵蚀性CO2分析,场地潜水中SO42-含量普遍较高(200~1000mg/L),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Cl-含量一般(39~94mg/L),在有干湿交替作用时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规范及水质分析成果,综合判断:在Ⅱ类场地环境类型条件下,本场地地下潜水对混凝土结构具弱腐蚀性;在长期浸水条件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在干湿交替作用下地下水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弱腐蚀性。场地地下潜水水位埋藏较浅,根据PH值判断场地土对钢结构具微腐蚀性,场地土对其它建筑材料的腐蚀性与地下水的腐蚀性类同。 
  3场地地震效应分析 
  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本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场地20m以浅有3层粉砂分布,对于本工程建筑按7度要求进行砂土液化判别。本次勘察时,在场地内结合钻孔8、11、22、35、37号孔进行了单孔波速测试,8、11、22孔测试深度为20m、35号孔测试到中风化基岩深度为95.20m、37号孔测试到中风化基岩深度为96.50m,波速试验成果资料详见附件岩土单孔波速测试报告。根据单孔波速试验成果:本场地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分别为:8号孔为138.2m/s、11号孔为136.7m/s、22号孔为135.3m/s,35号孔为142.8m/s、37号孔为138.9m/s,所代表的地基土层的等效剪切波速处在Vs≤150 m/s范围内,且这些孔及其所代表的地层分布区域内的覆盖层厚度一般为大于80m。 
  故本工程的建筑场地类别为Ⅳ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05g。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65s。场地为软弱场地土,处于对建筑抗震不利地段。根据砂土液化判别场地内无液化土层存在,可不考虑地震液化和软土震陷影响。 
  4岩土工程评价 
  4.1地基土层工程性质评价 
  本工程地基土1~0层为杂填土,性质不均,结构松散,成份以碎块石,碎砖块、混凝土块夹杂瓦块砂砾等建筑垃圾为主,个别地段有混凝土地坪。总体成份不一,横纵向分布极不均一,富水性与透水性极好,主要赋存上层滞水,具有成分比较复杂、均匀性差、厚度变化大等特征;1~1层为粘土,俗称“硬壳层”,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稍好,其抗剪强度(c、φ)较好,渗透性能差,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15~2.53×10-7m/s;1~2层为粘土,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一般,是硬壳层与淤泥质软土的过渡带、其抗剪强度(c、φ)较好,渗透性能差,渗透系数平均值为0.85~2.39×10-7m/s;2~1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差,其抗剪强度(c、φ) 低,含水量大,孔隙比大,易扰动变形,渗透性能差,渗透系数平均值为2.25~3.84×10-7cm/s;2~2层为淤泥质粉质粘土,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差,其抗剪强度(c、φ)低,渗透性能差,渗透系数平均值为2.23~5.37×10-7cm/s;3层为粉砂,中等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其渗透性能较好,室内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57~3.84×10-4cm/s,为疏干型微承压含水层。 
  基底位于其层面附近或层中时,坑底易发生突涌、管涌、流砂等现象;4~1层为粉质粘土,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平均值为3.41~6.93×10-7cm/s;4~2层为粘土,高压缩性,物理力学性质较差,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平均值为1.08~2.44×10-7cm/s。 
  4.2场地整体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本场地勘察区距区域深大断裂较远,地震强度弱、频度低,属于相对稳定区。场地及周边勘察深度以浅均由第四纪覆盖层组成,地表总体平整,为典型的软土地基,场地影响建筑的不良地质作用主要表现为深厚的软土及人类活动时对浅部土体的破坏所造成的浅部地基土不均匀,但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和采取施工措施来消除其不良影响。 
  除此之外,场地区域地面沉降影响较小,不存在断裂、岩溶土洞、斜坡等影响建筑的不良地质作用。因此,场地总体稳定性好,适宜建筑。 
  参考文献 
  [1] 刘建荣. 高层综合楼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综合分析与评价[J].四川建材,2010(3):244~245. 
  [3] 李进生. 房屋建筑和构建物岩土工程地质勘察的实践探讨[J].新建设・现代物业上旬刊,2011(12):26~27. 
  [3] 周永祥. 东莞民营经济总部大厦岩土工程地质勘察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259~260. 
  [4] 方志英. 对岩土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