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然后从五个方面对基础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简要地提出了解决策略。
关键词:基础工程 地质勘察 水文地质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新月异,建筑行业也随之不断发展,地质勘察作为工程建设各项环节的基础,在前期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水文地质勘察则是重中之重,地下水直接影响着工程基础的稳定性和耐久性,进而关系着工程整体的质量和安全。所以,重视工程勘察中的水文地质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
1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
总结国内目前的工程地质勘察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地下水的状态。采用专业的勘察技术手段查勘工程拟建设地点的地下水在天然条件及天然状态下的分布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总结勘察结果,研究人为活动可能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而评估可能对地基岩土和建筑物等产生的反作用。(2)评价地下水对建筑物的影响。在完成地下水状态的评价之后,将评价结果与有关地质水文资料结合起来,全面、深入地分析地下水及其变化情况对建筑物的影响,重点预测对岩土工程基础可能带来的危害及程度。(3)分析水文地质问题。由于工程建筑的规模和技术要求,不同部位对地基基础的具体要求也存在差异,在综合考虑地基基础的不同需求后,对工程水文地质情况进行实地的勘察分析,将所涉及的水文地质问题一一查明,为建筑物的地基选型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资料。(4)总结需重点评价的水文地质问题。充分了解地下水与岩土工程基础之间的作用机理,从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所面临的水文地质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详细分析,对需要重点评价的问题进行总结。比如,当基础底部处于承压含水层的时候,着重计算和评价承压水对基坑低板的作用及危害;当建筑场地的基础持力层是软质岩土或者强风化岩等岩性较差的岩土体时,应着重计算和评价地下水及其活动给软质岩土或者强风化岩带来软化、崩解或者涨缩等影响的可能性;在对地下水的活动进行评价时,应侧重于评价其对建筑基础的侵蚀几率和程度。
2基础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因素分析
2.1岩土的水理性质及其测试
2.1.1岩土的水理性质
岩土的水理性质是指地下水与岩土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地下水的存在方式和岩土体种类的不同,水理性质的各项指标也会各有差异。在对工程进行地质勘察时,多侧重于测试岩土体的力学性能而忽略水理性质。然而,对岩土体的水理性质的全面、准确把握在岩土工程项目的合理规划和顺利建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所以,在工程地质勘察的过程中,必须提高检测岩土体水理性质的地位,给予必要的重视[1].
2.1.2岩土水理性质的测试
(1)测试给水性。岩土给水性主要指岩土体中保有的水分因重力作用能自发流出一部分。该项水理性质通过给水度可加以测试,给水度在数值上是容水度和持水度之差,具体测试原理为:给水度=岩土体的给出水量/岩土体的体积。(2)测试持水性。岩土持水性主要指在重力影响下,岩土体中的水分因毛细力和分子力而持有一定量的液态水的能力[2].该特性可通过持水度表示,测试原理为:持水度=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仍旧保有的水体体积/岩土体的体积。(3)测试容水性。岩土容水性主要指岩土体在水量饱和状态下容纳水量的能力,以容水度进行表示,测试原理为:容水度=岩土体在水量饱和状态下所能容纳水量的最大值/岩土体的体积。(4)测试透水性。岩土体透水性主要指岩土体使水透过并下渗的特性,主要影响因素是土体空隙数量及大小,通常采用渗透系数法加以测试。
2.2地下水位下降的问题
引起地下水位下降的原因有自然方面的,有人为方面的。自然方面,如长期少雨干旱等;最主要的还是人为影响,如农田灌溉的大量用水、采矿抽取地下水资源等,或是上游修建水库、拦河坝等截水建筑造成下游地下水补给不足,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
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不仅会引发地表干裂、地面沉降甚至塌陷的问题,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危害人类居住条件及建筑工程的安全。
比如,曾因人为无节制地开采地下水资源而造成的北京桥水库区域出现的地下水位下降问题,不仅造成周边水井常年干涸,而且使得区域内及周边的草木干枯,加之该区域因独特的山地环境极易产生雷电,由于暴雷而引发的枯木起火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地下水位下降已不单单是水文环境问题,也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工程建设项目的安全。
2.3地下水位上升的问题
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原因有很多,诸如降雨量、气温的变化,岩土体的总体产状及岩性和水层结构,人为施工、灌溉等。地下水位上升往往会使土壤沼泽化加剧,对建筑物的基础产生极大的腐蚀性;另一方面,随之而来的流砂、岩土体的崩塌、地下洞室异常充水以及山体滑坡等问题会造成岩土体的结构软化进而危害建筑物的稳定性。
2.4地下水位频繁升降的问题
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都会对工程基础造成不良影响,然而,地下水频繁升降所带来的危害更大[3].因为地下水交替频繁,水位反复变化,极易导致岩土体中胶结的物质大量流失,土层的质地变松,同时会使具有膨胀性的岩土体反复出现无规律性涨缩,承载能力下降,不仅影响施工中设备及人员的安全,更是会对施工进度和建设质量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2.5地下水的动力作用问题
自然状况下,不发生较大自然灾害时,地下水的动力作用对岩土工程的危害甚小。但人类活动常常造成地下水运动幅度加大,动力作用随之增强,如果地下水的不规律性剧烈运动长期持续,就会使岩土体基坑发生流砂或者管涌等问题,危及工程施工质量和安全,已建工程的稳定性也会显著降低。
3应对水文地质问题的策略
针对水文地质问题的应对策略应该从工程地质的勘察内容、勘察措施和勘察报告三方面着手[4].首先,工程地质的勘察内容要包括施工区域的地形地貌、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等,重点是水文地质勘察;其次,勘察措施方面,在实地勘探中,应充分借助先进的勘测仪器和手段,比如瞬变电磁勘探方法和高密度电勘察发法等,为获取准确、高效、可靠的勘察结果提供技术支撑;最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特别是水文地质勘察报告的内容必须具体细化,不仅要包括岩土的类型和性质、含水层的地下埋深和分布、地下水的静水位和动水流向及水力坡度、涌水量等,还要包括各项水文地质参数、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软化程度及渗透系数等,勘察报告要做到内容全面、详实,为后续工程建设各环节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丁剑。工程地质勘查中水文地质问题的危害性分析[J].科技展望,2015(4):88.
[2]刘兰玉。基础工程中的水文地质因素[J].低碳世界,2014(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