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岩土工程 » 岩土工作总结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 11p
  • 资料等级:
  • 授权方式:资料共享
  • 发布时间:2014-06-19
  • 资料类型:RAR
  • 资料大小:15 KB
  • 资料分类:岩土工程
  • 运行环境:WinXp,Win2003,WinVista,Win ;
  • 解压密码:gc5.com
实测地质剖面测量工作小结 11p
一、剖面测量工作概况
为了解红花园金矿扎村金矿外围金矿化带内的地层分布、构造格架、滑坡体出露范围及金矿化带特征,建立1:5000地质填图地层单元;
指导找矿方向和工程布置,我项目部充分收集扎村金矿带资料,并结合前人的地质成果,综合研究,建立了本区构造格架及地层单元。在此基础上,项目部克服了本区覆盖很广泛的困难,甄选了实测剖面的位置。
2011年5月16—17日在红花园金矿扎村金矿外围金矿化带南部施测了C—C′地质剖面,该剖面的施测目的为:详细划分地层单元,确定地层时代、组段,建立1:5000地质填图地层单元。2011年5月19—20日在金矿化带中部施测了B—B′地质剖面, 该剖面的施测目的为:确定滑坡体的出露宽度,认识金矿化带南矿段金矿化带特征及其周边岩性组段,为1:5000填图详细圈定滑坡体、界定金矿化带南矿段金矿化带及划分地层组段提供依据。2011年6月20日在金矿化带北部施测了A—A′地质剖面, 该剖面的施测目的为:了解金矿化带北矿段岩性,确定地层时代、组段,认识金矿化带北矿段金矿化带特征,为金矿化带北矿段1:5000填图提供依据。
A—A′剖面: 起点坐标X:2795385,Y:33614095,H:2216m;
B—B′剖面:起点坐标X:2792235,Y:33613443,H:1722m;
C—C′剖面:起点坐标X:2791016,Y:33612508,H:1679m;
因测区被“扎村金矿”分割为北矿段和南矿段,区内构造较复杂,地层产状变化较大,北部和南部地层出露有一定差异,因此在北矿段和南矿段选择地层相对较发育出露较齐全,基岩露头较好的地段在北矿段实测1条,在南矿段实测2条共3条地质剖面。工作方法是由地质人员采用测绳、罗盘、GPS半仪器法进行地质剖面的地形线测制,然后分导线进行地质观察,描述,标本采集工作,最后进行资料整理采用展开法完成实测地质剖面图的绘制。
参加测制工作人员有:测手杨翔宇、邓平,记录孙晓轩,计算王旭鹏,制图杨显旭。测制工作完成工作量如下:测制剖面长度4.06KM;采集标本13件。
二、地质成果
一)区域地质
巍山县红花园金矿勘查区位于西南三江褶皱系兰坪----思茅中新生代坳陷北段之兰坪---巍山坳陷盆地内, 兰坪中新生代陆相盆地位于西南三江地区南段,在晚古生代晚期,由金沙江洋向西俯冲与澜沧江洋的向东俯冲形成。该坳陷的发生和发展, 严格受东部鲁甸---哀牢山深断裂和西部澜沧江深断裂的控制。沿这两条深断裂带, 曾发生过多次强烈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从而形成了区内北北西向平行展布的点苍山---哀牢山变质带和崇山---澜沧江变质带。两变质带的变质岩类十分复杂, 深浅变质岩均有。深变质岩的时代很可能属中一晚元古代, 而部分中一浅变质岩为古生代和晚三叠世及侏罗---白奎纪的变质产物。两变质带间的兰坪一思茅坳陷带则主要由中---新生代红层和少量古生代地层组成。盆地东以维西乔后断裂为界,与金沙江---哀牢山造山带相接,西侧以澜沧江西断裂为界,与碧罗雪山临沧造山带相接。
1、区域地层
区域内地层出露有上二叠统、上三叠统、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等,以中生界最为发育。
古生界地层仅有少量二叠系上统(P2),其岩性主要为浅变质的灰黑色砂质绢云板岩、炭质板岩及变质砂岩夹骨屑灰岩,厚度大于382.4m,与上覆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中生界地层分布广泛,出露有三叠系、侏罗系和白垩系。
三叠系地层主要出露于巍山紫金山背斜和澜沧江北部水泄一新民一公郎地区,由下而上为上三叠统歪古村组(T3w)、三合洞组(T3s)、挖鲁八组(T3wl)、和麦初箐组(T3m),区内缺失中下三叠统。
三叠系歪古村组(T3w):为一套浅变质的岩石,其岩性主要为紫红色、灰绿色绢云板岩及浅灰色变质石英粉砂岩。厚度863米,平行不整合于古生界二叠系上统之上。三合洞组(T3s)按岩性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深灰、黑色页岩、粉砂岩,厚367m;下段:深灰色灰岩、燧石灰岩,厚375m。三叠系上统挖鲁八组(T3wl):可分为上下两段。上段:灰黑、褐黄色页岩、粉砂岩、偶夹薄层细砂岩,厚116m;下段:深灰—灰黑色含钙质、粉砂质水云母页岩,局部含炭质,厚158.7m。麦初箐组(T3m):灰黑色长石石英粉砂岩、灰黑色厚层至块状含岩屑石英砂岩、粉砂岩、黄绿色块状钙质粉砂岩夹深灰色泥岩及灰岩及黑色页岩夹煤线。厚度1008米,与下伏三合洞组和上覆下侏罗统漾江组均呈整合接触。
侏罗系下统漾江组(J1y)、中统花开左组(J2h)和上统坝注路组(J3b)广泛分布于本区,属滇西红层的组成部分。下统漾江组(J1y)为紫红色厚层至块状泥岩、粉砂质泥岩夹同色中厚层状细粒石英岩。厚度523米,与下伏上三叠统麦初箐组呈整合过渡接触关系。中统花开左组(J2h )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紫灰色块状钙质复成分砾岩、灰绿色中厚层状钙质泥岩、粉砂岩、长石砂岩。厚度1134米,与下伏漾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上统坝注路组(J3b)为紫红色厚层状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含黄绿色钙质团块及条带。厚度1176米,与下伏花开左组呈整合接触关系,与上覆下白垩统景星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本区仅出露白垩系下统,自下而上可分为景星组(K1j)、南新组(K1n)和虎头寺组(Klh)。
白垩系景星组(K1j)为灰白色中厚层状中至细粒石英砂岩夹黄灰色块状钙质复成砾岩向上过渡为紫色细至粉砂岩夹泥岩。厚度611米,与侏罗系上统坝注路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南新组(Kln)为紫灰色厚层状细粒含长石石英砂岩及不等粒含岩屑石英砂岩、紫红色钙质岩屑石英砂岩。厚度592米,与下伏景星组呈整合接触关系。虎头寺组(K1h )为河湖相沉积,岩性主要为浅灰棕、浅灰白色块状含长石英砂岩,局部含铜,厚度138米,与上覆新生界古近系古新统含盐层位动野井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与下伏南新组呈整合接触关系。
区内新生界地层分布范围较小,仅出露古近系、新近系和第四系。古近系出露有古新统勐野井组(Elm)和始新统等黑组(E2d)。
古近系出露有古新统勐野井组(Elm)和始新统等黑组(E2d)。勐野井组(Elm)岩性为棕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厚度379米,与下伏中生代白垩纪下统虎头寺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等黑组(E2d)为湖泊相沉积,上部岩性为棕红、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下部为棕红色钙质泥岩、粉砂岩间夹细砂岩,厚度大于1945米,与下伏勐野井组为呈整合接触关系。新近系仅在山间盆地出露上新统三营组(N2s),岩性为灰白、灰黄色砾岩、砂岩夹粘土岩及褐煤,厚度大于851米,与下伏等黑组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山间盆地,主要为冲积—洪积、湖积、冰积砾石、砂砾及粘土;与下伏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
评论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土木工程网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验证码: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