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的高速推进,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仍将快速增长。当前施工企业安全生产形势仍需继续改善。我们需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不断完善安全生产的法规制度,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促进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关键词】建筑;企业;安全管理;体系 
  引言 
  我们应清醒地看到,由于受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和基础薄弱的制约,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我们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安全管理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状况下,建筑企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需求体现为两个层次:1.来自社会的系统而有条理的监督指导;2.在企业内部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 
  1 建筑企业需要在内部建立标准化的安全管理体系 
  在我国,1998年8月,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提出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试行标准,并应一些企业的要求进行了试点实施。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发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同时下发了开展体系认证的通知。2001年11月12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一项新的国家标准: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一规范》,并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该体系在我国的建立和发展,标志着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向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建筑企业应该以此作为标准化安全管理的依据。 
  标准化的安全管理=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必要的文件支持。 
  其中,“预防为主”、“持续改进”、。全员参与”是标准化安全管理的三个重要属性。 
  标准化安全管理立足于全员参与。管理的职责不仅限于最高管理者和有关的职能管理部门,而是渗透到企业的所有层次。 
  标准化安全管理需要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和必要的文件支持。将离散无序的活动置于一个统一有序的整体中考虑,使管理活动更便于操作、实施和评价,而各种管理要素都有相应的文件系统来体现。 
  标准化安全管理从本质人手,体现预防为主。要求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改善工作条件,消除事故隐患,控制职业危害,保护劳动者的生命安全与健康。 
  标准化安全管理着眼于持续改进。它区别于一般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没有固定的指标和参数,不是通过建设的验收或评审,就一劳永逸、坐享其成。而是通过周而复始地进行“规划、实施、监测、评审”活动,使“目标、指标、状况、水平”不断提高和改进。 
  2 建筑市场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 
  从招投标环节看:①既有建设单位规避招标,肢解工程、化整为零,或者直接指定施工单位等违法违规行为;②又有投标单位弄虚作假、骗取中标,围标、串标,阴阳合同,低价中标、高价结算等违法违规行为;③还有招投标代理机构“中介不中”,与招标、投标单位合谋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 
  从承发包环节看:还存在转包、违法分包等违法违规行为。 
  从企业经营管理看:①由于建筑市场过度竞争,或者业主的明示、暗示,企业恶意压价,压缩合理工期、降低标准;②如有的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规范标准勘察设计,勘察设计深度不够;③有的施工单位不按强制性标准施工,甚至偷工减料、以次充好;④有的监理、监测单位不按标准规范监理、监测,发现问题不及时纠正、不报告、不反映。 
  从企业资质、注册人员资格管理看:①有的弄虚作假,②有的出借、出租, ③有的资质挂靠,④有的隐瞒不良行为、隐瞒质量安全事故。 
  以上这些大量的违法违规行为,给我们的安全生产埋下了大量的隐患,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并且,从大量发生的事故调查说明,其中都存在违法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必须下决心、下功夫整顿规范建筑市场,必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 
  3 加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力度 
  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3.1 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在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施工活动中,从事可能对本人、他人及周围设备设施的安全造成重大危害作业的人员。包括:①建筑电工;②建筑架子工;③建筑起重信号司索工;④建筑起重机械司机;⑤建筑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工;⑥高处作业吊篮安装拆卸工;⑦经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认定的其他特种作业。 
  3.2 必须经建设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建筑施工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书(简称“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从事相应作业。 
  4 采用信息技术.加速标准化安全管理的实现 
  上文的分析和论述,为开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开发依据。信息化和标准化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为安全管理标准化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4.1 规范企业总部及项目经理部的安全管理行为,按照既定程序执行管理计划。 
  4.2 辅助安全管理,向缺乏经验的项目管理人员提供经验信息。 
  4.3 为企业及项目经理部积累和交流安全管理经验提供信息平台。 
  4.4 提供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实现动态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可以将“规划、实施、监测、评审”这一系列的标准化操作,用工作流的形式呈现在管理人员面前,从而起到规范管理行为的目的。比如上文提到的项目安全管理的运行模型:与进度计划的结合,危险源的辩识,安全计划的制定、执行与反馈等,以目前施工现场的管理水平,很难全面推行,效果也不见得好,而按照信息系统提供的工作流程进行管理,则可以让纷繁复杂的管理事务变得简单、有条理,减少工作量。 
  信息技术同样为安全管理经验、技术的积累和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实现手段。管理文档、工程资料。在信息系统的管理下可以实现有序存储,快速查询;危险源辨识结果、危险预控措施可以积累成一个经验库;企业总部和项目经理部之间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实现两个循环的互相补充。 
  信息技术的加入,将加速企业标准化安全管理的实现,真正实现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安全管理模式。 
  5 对标准化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些具体建议 
  5.1 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要健全和完善严格的安全生产制度,坚持不安全不生产。施工企业要设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方可从事建筑施工活动。建设单位要依法履行安全责任,不得压缩工程项目的合理工期、合理造价,及时支付安全生产费用。监理企业要熟练掌握建筑安全生产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严格实施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理。 
  5.2 强化施工过程管理的领导责任 
  企业要加强工程项目施工过程的日常安全管理。工程项目要有施工企业负责人或项目负责人、监理企业负责人或项目监理负责人在现场带班,并与工人同时上班、同时下班。对无负责人带班或该带班而未带班的,对有关负责人按擅离职守处理,同时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发生事故而没有负责人现场带班的,对企业给予规定上限的经济处罚,并依法从重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5.3 认真排查治理施工安全隐患 
  企业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切实做到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要对在建工程项目涉及的深基坑、高大模板、脚手架、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施工部位和环节进行重点检查和治理,并及时消除隐患。对重大隐患,企业负责人要现场监督整改,确保隐患消除后再继续施工。省级住房城乡建设部门要对重大隐患治理实行挂牌督办,住房城乡建设部将加强督促检查。对不执行政府及有关部门下达的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不认真进行隐患整改以及对隐患整改不力造成事故的,要依法从重追究企业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 
  5.4 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 
  5.4.1 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参加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按有关规定取得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 
  5.4.2 工程项目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安全教育培训,取得特种作业人员考核合格证书后方可上岗。 
  5.4.3 要加强对施工现场一线操作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安全教育培训,使其掌握安全操作基本技能和安全防护救护知识。 
  5.4.4 对新入场和进入新岗位的作业人 
  员,必须进行安全培训教育,没有经过培训的不得上岗。 
  5.4.5 企业每年要对所有人员至少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培训。 
  对存在无证上岗、不经培训上岗等问题的企业,要依法进行处罚。 
  5.5 推进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 
  企业要深入开展以施工现场安全防护标准化为主要内容的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活动,提高施工安全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程度。要健全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的各项内容和制度,从工程项目涉及的脚手架、模板工程、施工用电和建筑起重机械设备等主要环节入手,作出详细的规定和要求,并细化和量化相应的检查标准。对建筑施工安全标准化不达标,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要依法暂扣其安全生产许可证。 
  6 结语 
  建筑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管理?可以从施工现场、建筑企业、建设管理部门这三个层次的不同视角出发,听取各个层次的人员对它不同的理解和分析,然后综合各种观点,寻找出适合各建筑企业的安全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预防为主、持续改进的标准化安全管理体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