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施工质量和安全管理是现代建筑工程项目建设施工过程当中的重要管理内容,房屋建筑工程项目建设工作能否顺利完成的重要因素是做好相关管理工作内容,文章将对此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够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为房屋建筑工程的顺利完工提供意见。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安全管理

1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1.1提高竞争力

决定企业的工作素质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房屋建筑的施工质量,并且,施工企业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工程质量的好坏。首先,它不但决定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施工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受其影响。因此,只有加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质量安全管理,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力,才能在建筑行业高速发展的的同时位居前列。

1.2促进和谐社会

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政治观点可以通过政府的政绩用好的建筑工程质量进行表现。因此要加强对建筑行业的监管力度,政府要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建筑工程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建筑工程行业规范行为。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施工质量安全性能,从而对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安全产生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从而提高社会的稳定性,使人民的生命财产得到保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1.3预防事故的发生

通过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可以加强房屋建筑工程中施工行为规范,做好责任制和制度的落实工作,使房屋建筑安全的管理可以得到进一步提升。做好各类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及时发生事故能及时救援不至于将事故扩大,从而使施工企业的经济损失得到降低。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可以对监管工程施工质量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还可以使公司安全生产稳定发展。

2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的分析

2.1对施工材料进行严格把关

为了使材料和设备在投入使用之前能够符合标准,从最开始的步骤就进行严格把控,监管部门要对施工材料、设备的选购进行严格把控,掌握材料信息,优选供货厂家,还要重视材料的使用认证,以防错用或使用不合格的材料,杜绝使用没有合格证或是生产标识的产品最终使整体施工质量得到提高。

2.2注重工程关键点的检测

由于房屋建筑工程建设周期较长,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较多,所以建筑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应因此特点做出调整,从各个阶段进行,保证每个阶段中的重要施工环节质量达到要求。例如:在进行屋面装修时,屋面的保温工作和防水工作是整个屋面装修的关键步骤,因此要从这两个关键步骤开始进行检查,保证这两个关键点符合装修要求;在绑扎钢筋施工时,检查各部位的配筋量是否达到要求,在浇筑混凝土工程时,对混凝土的强度进行检验等。

2.3改善相关监管制度

为了让施工人员和监管人员能够遵守相关规定更好的完成工作,政府要明确监管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在强化质量投入的同时,要细化人员管理,要求监管人员具有专业职能以及较强的责任心,认真做好每一项监管工作。建立有关的现场管理制度,树立正确的工作态度,从根本上保证施工质量,进而使建筑质量得到保证。

3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措施的分析

3.1充分重视安全管理工作

安全管理工作是建筑工程施工的核心内容,安全大于天。建筑施工周期较长,施工现场周密复杂,施工技术复杂、专业性要求不断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只有结合工程管理需求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安全管理工作展现出最好的应用价值,才能让各项工作目标能够得到实现。同时我们还要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对安全管理的重视,从而使安全管理工作看到效果,真正的全方位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

3.2完善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作的机制

为了有效的提高施工安全管理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加强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安全管理技能。要将安全生产教育作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加强安全督导,消除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当发生各类事故时,要认真组织进行调查分析,按“四不放过”原则追究责任,从而进一步提高房屋建筑工程施工的安全性。

3.3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

在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安全管理人员要有较丰富的管理经验和较强的作战能力,熟悉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懂安全知识和规范,在施工机械设备操作的过程中,能够熟练的完成岗位工作。增强施工安全事故的防范能力。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为了使他们能够对这些问题产生深刻的认识,需要向工作人员讲解各类安全事故造成的原因,让这类事故尽可能的不再发生或者当这些问题发生时能够采取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施工时面临的复杂程度也日趋增长,因此想要更好的提高现场监督管理效果,就要将目前基础的施工质量安全管理缺点进行剖析改正,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提供可靠推进保障,更好地促进建设工程行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杜晓都.探讨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J].居舍,2018(25):166.

[2]陶桦铭.论建筑施工中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3]天胜.房屋土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问题与强化建议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35):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