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会”


晨会(又名班前会)

是指利用上班前的5—10分钟时间,全体员工集合一起,互相问候,交流信息和安排工作的一种管理方式。晨会是人员点到,活动发表,作业指导,生产总结,唤起注意,培训教育,信息交流的场所;有利于团队精神建设;能产生良好精神面貌、培养全员文明礼貌、提高干部自身水平、提高工作布置效率、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

诚如上述所说,晨会是种新鲜、时尚甚或另类的管理模式,比如要喊口号、讲心得、做操等,对不少国人来说,"难为情"、"受不了",一开始就比较反感抵触。不少员工说,虽然晨会能起到许多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有一些晨会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甚至被扭曲了。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希望一种人性化的管理制度,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间,而一些过于另类的晨会恰与此相违背,在某种程度而言,有对人性侵害的嫌疑(但如一些另类的晨会不存在强迫,是员工自愿,并不违反社会公德,那自当别论)。一种办法,一种制度,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能完全拿来,也有个发展完善、去芜存精、逐渐被接受的过程。因此晨会如何中土结合,入乡随俗,结合企业特点、个人喜好、社会风俗,予以完善提升并以本土化是今后晨会一大课题。

 一、安全“晨会”参与人员

  由专职安全员与各班组长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安全“晨会”,不同类别班组应单独组织,各班组当日作业人员应全员参与。

  二、安全“晨会”开展时间

  自施工单位进场之日起至交工验收结束的每个自然日。如因天气、公众假期等原因未实施的,应提前向属地行业主管部门说明情况。

  三、安全“晨会”基本内容

  (一)班前点名

  各班组到指定的地点集合,列队站好。班组长点名,确认班组成员出勤情况。

  (二)班前检查

  “晨会”上做好“三查”:

  1.查仪表:检查工作服、工作鞋穿戴情况;

  2.查安全:检查安全帽、安全带、防护眼镜等防护用品佩戴情况;

  3.查身体状态:检查上岗人员身体和心理状况,排查安全生产不放心人员。对排查出的不放心人员要有管理措施,安排帮扶人员和顶岗人员。

  (三)布置工作

  根据班组工作任务,明确本班要完成的工作指标并分工到个人,做到工作任务目标明确,作业人员对干什么、如何干、达到何种标准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四)安全警示

  对本班组工作任务中存在的安全生产问题及不安全因素提出警示,布置预防措施;对作业环境、危险源情况及上一班作业中出现的隐患及整改措施进行交底。警示可不拘于固定形式,专职安全员及班组长要充分做好准备,将警示内容进行梳理分类,内容应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要点:

1.对作业内容进行说明;

2.对岗位风险进行说明;

3.对岗位异常及应急处置进行说明;

4.对作业人员的分工及注意事项进行说明;

5.对材料、机械、设备及防护用品进行说明;

6.通报同类作业中发生的典型事故,提出事故防范重点。

  (五)安全交流

  听取现场人员提出的意见和看法,解决需要协调的安全问题。

  (六)总结表扬

  总结前一天工作情况,对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隐患进行点评、分析,并表扬、鼓励在前一天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倡导全员向其学习。

  四、资料存档要求

  施工单位应对安全“晨会”进行全过程拍照、录像,所有参与人员均应在影像资料中体现,并在对应班组的《班组班前安全活动记录》(省统表表格)上签字。施工单位应安排专人每日及时将安全“晨会”活动的影像资料(短视频、照片)上传至安全“晨会”工作交流群,有条件的园区(镇街)可探索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试行安全“晨会”的实时在线监控。安全“晨会”的影像资料和《班组班前安全活动记录》施工单位应整理归档,项目竣工验收前随时备查。

  五、加强监督检查

  要加强对安全“晨会”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要将安全“晨会”制度的执行情况与日常监督执法工作相结合。在日常的监督检查中要把企业落实安全“晨会”制度作为一项必检内容,督促指导企业建章立制,让“晨会”制度成为有效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重要手段。要突出制度建立和有效实施,凡未建立安全“晨会”制度的,除依法依规从严处罚外,一律提请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启动安全生产条件核查。对未严格落实安全“晨会”制度的,应对项目实施差异化监督管理,加密监督检查频率并加大处罚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