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通知》(财办建〔2025〕11号),明确将通过真金白银的政策支持,推动大城市及以上城市的更新改造。
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实施城市更新工作的范围为大城市及以上城市,共评选不超过20个城市,主要向超大特大城市以及黄河、珠江等重点流域沿线大城市倾斜。
中央财政按区域对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给予定额补助。其中:东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8亿元,中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0亿元,西部地区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直辖市每个城市补助总额不超过12亿元。资金根据工作推进情况分年拨付到位。
1、城市更新重点样板项目
一是城市供排水、燃气、供热等城市地下管网更新改造和经济集约型综合管廊建设; 二是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网一体”、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样板区建设等; 三是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筑垃圾治理、综合杆箱、危旧桥梁、机械停车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改造; 四是历史文化街区、老旧小区、口袋公园、绿地开放共享等既有片区更新改造,注重文化、旅游、餐饮、休闲娱乐等一体打造,加强消费型基础设施建设。 2、城市更新机制建设
一是项目储备和生成机制。
二是资金安排和筹措机制。
三是用地保障和审批机制。
在这场城市焕新的浪潮中,造价工程师群体的角色定位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政策要求的全周期成本管控,使得造价工作必须向前延伸至项目可行性论证阶段,向后拓展到商业运营效益评估环节。
面对老旧小区改造中既要满足适老化改造标准又要控制单方造价、历史街区修缮需平衡文保要求与商业开发成本等多重挑战,造价人员需要构建包含文化价值评估、社会效益量化在内的新型测算模型。
特别是在消费型基础设施领域,如何精准核算沉浸式商业街区、智慧停车系统的投资回报周期,已成为检验专业能力的试金石。这种从“计量计价”向“价值管理”的跃迁,使得持有一级造价工程师证书的专业人士,在重大项目团队中正从辅助角色转变为决策智囊。
值得关注的是,文件提出的“资金分年拨付”机制,要求企业建立全周期资金平衡方案,这使得具备PPP项目运作经验、熟悉专项债申报流程的财务复合型人才炙手可热。
对于身处行业变革浪潮中的从业者而言,这场城市更新行动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这不仅是简单的建设项目实施,更是一场涉及城市治理模式创新、建筑业供给侧改革、文化传承方式探索的综合性社会工程。
对于建工行业而言,这既是重绘城市版图的历史机遇,更是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政策东风拂过华夏大地,从黄浦江畔的工业遗存改造,到珠江三角洲的城中村蝶变,从黄土高原上的古城复兴,到长江经济带的码头焕新,每座城市都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更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