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工程地形、地质及气候特征
本段线路位于剥蚀残丘及冲、湖沼积平原地区,地势平坦,西北高东南低,属于黄淮平原地区。沿线地层以新生界第四系及第三系为主,下伏中生界白垩系及太古界古老岩层。沿线表层为人工填土、黏土及粉质黏土,下层主要分布有中、粗、砾砂层、粉细砂层、花岗闪长岩层、砂岩及片麻岩层等。
1.3.3工程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主要受边界深大断裂活动的控制,派生一系列次级断裂构造,通过本段的主要断裂为郯庐大断裂,该断裂走向N26°E左右。在新沂一带表现为太古界胶东群与白垩系王氏组断层接触。新生带以来,局部断块处于微弱下沉状态,因此地表普遍被薄层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使断裂构造处于隐伏状态。本段重点工程均已避开断裂,其隐伏次级断裂构造对工程无直接影响。
1.3.4水文地质特征
沿线地表水主要有新沂河、沭河和新开河等大河及其支流,常年均有流水,水质良好,对圬工无侵蚀性。地下水主要在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广泛分布有孔隙潜水,含水层以中、粗、砾砂为主,地下水水位埋深5~8m,局部水位埋深较浅好0.5m~5m,水量较丰富,主要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补给,水质良好,对圬工无侵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