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前地质预测预报方法及其内容
1. 超前地质预报目的
1.1 进一步查清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的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知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
1.2 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的几率和危害程度;
1.3 为优化工程设计提供地质依据;
1.4 为编制竣工文件提供地质资料。
2. 超前地质预测预报的方法及其内容
根据具体隧道地质情况、风险源及其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的超前探测方法,分别为地质调查法、物探法及超前钻探法。
2.1 地质调查法
地质调查法包括隧道地表补充地质调查和隧道内地质素描等:
(1)地表调查
a.地层、岩性在隧道地表的出露及接触关系,特别是标志层的熟悉和确认;
b.地表岩溶发育位置、规模及分布规律;
c.煤层、石膏、膨胀岩土、含石油天然气、含放射性物质等特殊地层在地表的出路位置、宽度及其产状变化情况;
d.人为坑道位置、走向、高程等,分析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2)洞内地质素描:包括开挖工作面地质素描和洞身地质素描。主要内容为:
a.地层岩性:描述地层年代、岩性、层间结合程度、风化程度等;
b.地质构造:描述皱褶、断层、节理裂隙特征、岩层产状等。断层的位置、产状、性质、破碎带的宽度、物质成分、含水情况以及与隧道的关系。节理裂隙的组数、产状、间距、充填物、延伸长度、张开度及节理面特征、力学性质、分析组合特征、判断岩体完整程度。
c.岩溶:描述岩溶规模、形态、位置及所属地层和构造部位,充填物成分、状态,以及岩溶展布的空间关系。
d.特殊地层:煤层、含石膏、膨胀岩等应具体描述其各项参数。
e.人为坑道:影响范围内的各种坑道和洞穴的分布位置及其与隧道的空间关系。
f.地应力:包括高地应力显示性标志及其发生部位。
g.有害气体及放射性危害存在的情况。
h.地下水的分布、出路形态及围岩的透水性、水量、水压、水温、颜色、泥沙含量测定,以及地下水活动对围岩稳定的影响,必要时长期观测。
i.水质分析,判定地下水对结构材料的侵蚀性。
j.出水点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岩溶、暗河等的关系分析。
k.岩溶隧道进行地表相关气象、水文观测,判断洞内涌水与地表径流、降雨的关系。并建立涌突水点地质档案。
(3)记录不同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下隧道围岩稳定性、支护方式及初期支护后的变形情况。
(4)地质调查法的相关要求及表格按《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附表E及附表F、《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附录A办理。
2.2 物探法
(1)弹性波反射法:利用人工激发的地震波、声波在不均匀地质体中所产生的反射波特性来预报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地质情况的一种物探方法,适应于划分地层界线、查找地质构造、探测不良地质体的厚度和范围。它包括地震波反射法、水平声波剖面法、负视速度法、陆地声纳法。本线采用目前应用相对成熟和普遍的隧道内地震波反射法(TSP203/202),其在软弱围岩地层或岩溶发育地区,每次预报距离采用100m;在完整的硬质岩地层每次预报距离采用150m。
(2)电磁波反射法: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利用电磁波在隧道开挖工作面前方岩体中的传播与反射,根据传播速度和反射脉冲波走时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主要用于岩溶探测,亦可用于断层破碎带、软弱夹层等不均匀体的探测,每25m一次,一次范围为30m,两次重叠长度应在5m以上。
(3)红外探测法:根据一切物质都在向外辐射红外电磁波的原理,通过接收和分析红外辐射信号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的一种物探方法。主要适用于定性判断探测点前方有无水体存在及其方位,不能定量给出水量大小等参数,每25m一次,一次范围为30m,两次重叠长度应在5m以上。
(4)高分辨直流电法:以岩石的电阻率差异为基础,探测任何地层中存在的地下水体位置及相对含水量大小,如断层破碎带、溶洞、溶隙、暗河等地质体中的地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