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案例
 
案例1:1995年1月17日日本时间清晨5点46分,北纬34.6度,东经135.0度,日本阪神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震,几万栋房屋倾刻变成了一片废墟,城市道路路面开裂,地基变形,铁道弯曲,列车脱轨,港口破坏,拦腰折断的大楼倒下来将道路隔截,断裂的城市高架桥从几十米高处塌落下来,地震引起的火灾将神户市上空映得一片通红.这次地震震级为7.2级,造成人员死亡5466人,3万多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害人数达140多万人,被毁房屋超过十万栋,生命线工程和大量公共设施被严重破坏,造成经济损失1000亿美元。虽然这次大地震已经过去十多年了,但人们仍应从日本阪神地震灾害中总结如何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对城市桥梁的影响。
案例2:2007年6月15日广东九江大桥被运沙船撞击了大桥23号墩,三个桥墩坍塌,大桥桥面200米倒入江中,九江大桥全长1675。2米,是1988年建成通车的,其主航道为2x160的独塔双索面斜拉桥。鉴定后认为其非通航孔桥墩按横桥向撞击力40吨进行船撞击的设防是合适的,受撞击的桥墩设计撞击能力仅为40吨,而西江水道上很多船只都是一两千吨,设计者应充分考虑这一点。从此撞击事故中人们亦应反思:对已建成的且防撞击标准不满足新设防标准的桥梁,必须采取相应的技术、工程和管理上的防护措施,以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不良后果。
案例3:2007年8月1日美国明尼苏达州密西西比河的一座高速公路上的桥梁突然垮塌,近50辆车辆坠入高约18米的河中,有9人死亡,数十人受伤,引起全世界的震惊,经排查排除了恐怖袭击的可能,系一起桥梁结构性垮塌事故和灾害。2001年由明尼苏达州交通部门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桥连接路堤河主桥的引桥“存在老化问题”,支撑桥梁的主结构桁架也存在“老化问题”,这究竟是属于桥梁风险评价中的不可抗力,还是运营阶段出现失误而出现的案例尚需人们去思考,但从防灾减灾的角度去考虑,亦应分析其灾害的控制损失和控制诱因等因素。
        案例4: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发生了8级强烈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的损害。这次大地震属特大灾害,灾区的道路、桥梁、隧道、城镇、学校、房屋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1500亿人民币以上。特别受重灾地区本身所处的地理位置、地质基础和地质特征等因素的影响,灾后重建的成本很高,恢复也十分困难。这属于桥梁风险评价中的不可抗力的案例。
 
 
城市桥梁防灾减灾的内涵
 
我国是世界上发生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且大部分地区以遭受地震和沥涝灾害为主,同时也包含气象灾害(风灾和沙尘暴)、地质灾害和其它灾害。
城市桥梁防灾减灾的内涵是在关注其灾害源、灾害载体和承(受)灾体的前提下,提出如下三个对策:其一,消除城市桥梁灾害源或降低灾害源的强度,既减轻人为自然灾害的损失。其二,改变城市梁灾害载体的能量和流通渠道。以体现预防为主。其三,对城市桥梁受灾体采取避防与保护性措施。这是当前为减轻城市桥梁灾害损失所采取的最主要的措施。
城市桥梁(高架桥、立交桥、人行天桥等)作为城市生命线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交通线的枢纽工程,不仅其在灾害(如地震、涝沥)中造成破坏和倒塌是人们关注的,而且其次生灾害(因交通中断及其它设施的毁坏造成间接的经济损失)也十分巨大。国内外有关专家提出桥梁结构按“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抗震设计的三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城市桥梁工程防灾减灾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采用先进的技术,在满足桥梁使用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防灾能力。
 
 
当前我国在城市桥梁防灾减灾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城市桥梁防灾减灾的体制和机制尚需改革,各地的灾害管理工作机构不健全,还缺少灾害管理工作程序和制度。
(2)对已建成的基础设施缺乏严格的防灾管理和维护改造,缺少科学的评价制度,对其耐久性和使用寿命缺乏定量的数据。
(3)由于建设周期短,缺乏深入的研究,又没有成熟的防灾减灾设计规范,当遭到严重灾害袭击时很难保证能从容应对。
(4)对已建城市桥梁还缺少必要的调查和检测,不少地方的城市桥梁超负荷承担着车辆荷载。例如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的一些城市桥梁,由于经常过往超载的车辆(如运煤车,货柜车),造成桥梁结构严重受损,其使用寿命大大缩短,甚至出现危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
 
4  相关建议
 
   1)应加快我国在城市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的标准、规范和技术规程等的编制工作,积极开展相应的科研工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应和从事城市桥梁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和建设方密切结合,共同推进我国城市桥梁风险评价领域的发展。
2)应进一步加强城市桥梁防灾减灾的专题研究,在人力和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投入,引入创新的理念和运作机制,积极开展城市桥梁风险评价的创造性工作。
3应在准确、细致的灾害调查基础上,对建筑、交通和社会基础设施的现有荷载设置、设计方法和规范进行系统的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并为建立更为安全、合理的防灾设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由此需要我们对建筑和桥梁结构的安全防护与监测、环境保护与节能、新型建筑材料的开发与推广、网络化监测与控制等领域进行系统的开发研究。在工程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确立实验室在建筑综合安全与节能研究方面的国内领先地位,在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防灾减灾学科和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形成一批具有自身特色和独立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在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都得到跨越式的发展。
(4)应总结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有益经验,根据震害所造成的损失情况分析结果,适当调整我国的地震区划,适当提高我国结构抗震设防标准。
5)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积极关注国际上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及时了解和搜集国外的最新科研成果,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力促进我国城市桥梁防灾减灾方面的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城市桥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