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混凝土的碳化是指混凝土中氢氧化钙与渗透进混凝土中的二氧化碳或其它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一般桥梁结构为杆件体系长细结构,当温度变化时,构件截面受到均匀温差的作用,可忽略横截面两个方向的变形,只考虑沿梁长度方向的温度变形,当这种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出现裂缝。在对桥梁结构病害检测分析和鉴定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使用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固方案。

关键词:桥梁,混凝土,加固

  目前混凝土结构的病害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引起病害的原因错综复杂,从引起病害的原因来分析,可以将其划分为两大类:第一类为由环境作用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伤与破坏。第二类为由荷载作用或设计、施工不当造成的混凝土结构损伤

  1 环境因素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伤或破坏

  1.1 混凝土的碳化

  混凝土的碳化是指混凝土中氢氧化钙与渗透进混凝土中的二氧化碳或其它酸性气体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碳化的实质是混凝土的中性化,使混凝土的碱性降低,钝化膜破坏,在水分和其它有害介质侵入的情况下,钢筋就会发生锈蚀。

  1.2 氯离子的侵蚀

  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是氯离子从外界环境侵入已硬化的混凝土造成的。氯离子对混凝土的侵蚀属于化学侵蚀,对结构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但最终表现为钢筋的锈蚀。

  1.3 碱—骨料反应

  碱—骨料反应一般指水泥中的碱和骨料中的活性硅发生反应,生成碱—硅酸盐凝胶,并吸水产生膨胀压力,造成混凝土开裂。碱—骨料反应引起的混凝土结构破坏程度,比其他耐久性破坏发展更快,后果更为严重。

  1.4 冻融循环破坏

  渗入混凝土中的水在低温下结冰膨胀,从内部破坏混凝土的微观结构。经多次冻融循环后,损伤积累将使混凝土剥落酥裂,强度降低。一经发现冻融引起的混凝土剥落,必需密切注意剥落的发展情况,及时采取修补措施。

  1.5 钢筋锈蚀

  混凝土中钢筋腐蚀的首要条件是钝化膜坏,混凝土的碳化及氯离子侵蚀都会造成覆盖钢筋表面的碱性钝化膜的破坏,加之有水分和氧的侵入,就可能引起钢筋的腐蚀。钢筋腐蚀伴有体积膨胀,使混凝土出现沿钢筋的纵向裂缝,造成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破坏,钢筋截面面积减少,使结构构件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和裂缝增大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腐蚀会逐渐恶化,最终可能导致结构的完全破坏。

  2 混凝土结构的裂缝分析

  实践表明,混凝土结构的任何损伤与破坏,一般都是首先在混凝土中出现裂缝,裂缝是反映混凝土结构病害的晴雨表。所以,对混凝土结构的损伤检测,首先应从对结构的裂缝调查、检测与分析入手。

  2.1结构性裂缝(受力裂缝)

  众所周知,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很低,抗拉极限应变大约为。换句话说,混凝土即将开裂的瞬间,钢筋的应力只有 。事实上,在正常使用阶段钢筋的应力远大于此值,所以说在正常使用阶段钢筋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是避不可免的。因而,习惯上又将这种裂缝称为正常裂缝。为确保安全,允许裂缝宽度还应小一些。新颁布的<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以下简称<桥规JTG D62>)规定:钢筋混凝土构件计算的特征裂缝宽度不应超过下列规定的限值:

  Ⅰ类及Ⅱ类环境 0.2mm

  Ⅲ类及Ⅳ类环境 0.15m

  图1-1中①所示的跨中截面附近下缘受拉区的竖向裂缝,是最常见的结构性裂缝。在正常设计和使用情况下,裂缝宽度不大,间距较密,分布均匀。若竖直裂缝宽度过大,预示结构正截面承载力不足;图1-1中②所示为支点(或腹板宽度变化处)附近截面由主拉应力引起的斜裂缝。在正常设计和使用情况下很少出现斜裂缝,即使出现裂缝宽度也很小。若斜裂缝宽度过大,预示结构的斜截面承载力不足,存在发生斜截面脆性破坏的潜在危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2非结构性裂缝

  混凝土的非结构性裂缝根据其形成的时间可分为:混凝土硬化前裂缝、硬化过程裂缝和完全硬化后裂缝。非结构性裂缝的产生受混凝土材料组成、浇筑方法,养护条件和使用环境等等多种因素影响。

  2.2.1收缩裂缝

  收缩裂缝发生在混凝土面层,裂缝浅而细,宽度多在0.05~0.2mm之间。对板类构件多沿短边方向,均匀分布于相邻两根钢筋之间,方向与钢筋平行。对高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梁,由于腰部水平钢筋间距过大,在腰部(或腹板)产生竖向收缩裂缝,多集中在构件中部,中间宽两头细,至梁的上、下缘附近逐渐消失,梁底一般没有裂缝。

  2.2.2温度裂缝

  钢筋混凝土结构随着温度变化将产生热胀冷缩变形,这种温度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当此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极限值时,即会引起混凝土裂缝,这种裂缝称为温度裂缝。按结构的温度场不同、温度变形、温度应力不同,温度裂缝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截面均匀温差裂缝

  一般桥梁结构为杆件体系长细结构,当温度变化时,构件截面受到均匀温差的作用,可忽略横截面两个方向的变形,只考虑沿梁长度方向的温度变形,当这种变形受到约束时,在混凝土内部就会产生拉应力,出现裂缝。

  ②截面上、下温差裂缝

  以桥梁结构中大量采用的箱形梁为例,当外界温度骤然变化时,会造成箱内外的温度差,考虑到桥梁为长细结构,可以认为在沿梁长方向箱内外的温差是一致的,沿水平横向没有温差。将三维热传导问题简化为沿梁的竖向温度梯度来确定,一般假设梁的截面高度方向、温差呈线性变化。

  在这种温差作用下,梁不但有轴向变形,还伴随产生弯曲变形。梁的弯曲变形在超静定结构中不但引起结构的位移,而且因多余约束存在,还要产生结构内部温度应力。当上、下温差变形产生的应力达到混凝土抗拉强度极限值时,混凝土就要出现裂缝,这种裂缝称为截面上、下温差裂缝。

  ③截面内外温差裂缝

  水泥在水化过程产生一定的水化热,其大部分热量是在混凝土浇筑后3天以内放出的。大体积混凝土产生的大量水化热不容易散发,内部温度不断上升,而混凝土表层散热较快,使截面内部产生非线性温度差,尤其是混凝土早期强度比较较低,很容易造成混凝土裂缝。

预防温度裂缝的主要措施是合理设置温度伸缩缝,在混凝土组成材料中掺入适量的磨细粉煤灰,减少水化热,加强混凝土养护,严格控制升温和降温速度。

  在对桥梁结构病害检测分析和鉴定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经济条件和使用要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固方案。

  3 桥梁改造加固方案设计的原则

  3.1分清加固的性质

  根据桥梁病害检测分析和鉴定评估结果,桥梁结构加固设计应分为:承载力加固(强度加固)、使用功能加固(刚度加固)和耐久性加固等三种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加固设计方案。

  3.2桥梁加固与加宽设计相结合

  在公路改造设计中,很多情况下桥梁加固和加宽是同时进行的。在加宽宽度不大的情况下,尽量将加宽部分与原桥连为一体,使新旧桥共同工作,利用新加宽部分,调整原桥内力,减轻原梁负担,间接达到加固补强的目的。

  3.3注意各种加固补强方法的综合应用

  桥梁加固补强的方法很多,但是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为改变结构体系,调整结构内力、减轻原梁负担。例如:加斜撑减少梁的跨度、简支梁改为连续结构、增加纵梁数目、调换梁位、加大新建边梁截面尺寸,调整横向分布系数,减轻原梁负担等。

  第二类为加大截面尺寸和配筋,加固薄弱构件。

  对薄弱构件进行加固补强的方法很多,从作用原理可分为两大类:

  ①在受拉区直接增设抗拉补强材料,例如:补焊钢筋,粘贴钢板,粘贴高强复合纤维(碳纤维、芳纶纤维)等。这种加固方法,设计时必须考虑桥梁带载加固分阶段受力特点。

  ②采用预加力原理进行加固补强,例如:体外预应力加固,韩国M.S公司的SRAP加固工艺等。由于预加力的作用,改善了原梁的应力状态,提高了原梁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采用预加力加固,可以充分发挥加固补强材料的力学性能,提高了材料的利用效率。

  此外,桥梁加固设计应注意各种加固方法的综合利用,通过调整结构内力,尽量地减轻原梁的负担,将加固补强工作量压缩到最少。

  4 结语

   随着我国交通网络化的发展,对桥梁的使用性能要求也不段提高。对于一些已建的桥梁要及时做好养护和维修。对于桥梁维修和加固时,应综合分析桥梁损害的原因,提出可行的方案,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