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目前的高速铁路桥梁工程而言,在应用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后,不仅能有效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还能确保全桥的通行服务能力。鉴于此,文章结合新建兽南高速铁路日照至临沂段RLTJ一标段天地庙特大桥工程,在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围绕其技术要点展开详细的探讨,包括测量放样、埋设护筒、制备泥浆、钻进成孔、清孔以及检孔等内容,并提出几点质量控制措施,包括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培训制度等,最终保证了工程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高速铁路; 桥墩施工; 钻孔灌注桩;
1 工程概况
新建兽南高速铁路日照至临沂段RLTJ一标段天地庙特大桥全长1082.4m,起讫桩号DK39+656.45-DK40+738.35。桥梁基础采用钻孔灌注桩,长度在16-29m,共有144根梁,配套16个明挖基础。在其他方面,桥梁承台数量为18个,桥台2各,墩柱32个,高度4-20m。
2 施工准备
(1)(1)对相关施工标准、规范和本工程的设计图纸进行全面熟悉掌握,审核施工图,并前往施工现场进行核对;(2)对施工现场的桩点和交接桩进行复测;(3)交接桩包括设计技术交底和现场桩位点交,交接桩应按有关规定办理书面交接手续,对复测过且数据、位置无误的桩点做好记录,以复测结果为基础整理报告,并报建设单位。
(2)(1)结合设计文件、工程承包合同等相关资料,参考建设单位物资管理规定,对甲供、甲控物资的种类、品质、数量、规格及质量技术标准分别进行确定;(2)结合施工计划和进度,对主要物资的进场数量和使用时间进行确定,并以此为基础编制物资需求和供应计划。
(3)(1)根据主要物资的需求、供应计划和采购权限,将甲供物资的供应计划与甲控物资的采购计划及时上报建设单位,并做好自采物资的采购组织;(2)在物资正式采购之前,物资部门要组织人员进行市场调查,对当地资源的分布现状与目前的供求趋势进行分析,做好相关准备与市场信息收集;(3)针对意向采购或已采购的物料,如砂石、水泥、混凝土外加剂、粉煤灰等应取样送检,以保证主要材料的质量;(4)按照建设单位批复的甲控物资招标计划,在相应节点前完成招评标,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工程物资的需求量和进场时间。
(4)(1)以主要物资的运输条件、供求关系为基础,提前计划物资储备、仓储,并开展临时工程的建设;(2)结合本工程施工计划和物资需求,对相应物资做好发货和催运工作;(3)对物资进行细致的验收和仓储保管,确保物资可满足施工需求;(4)根据试验与检验要求,提前完成工地试验室设置,试验室必须认证合格,检验仪器设备应满足项目质量检测的要求。
3 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分析
3.1 测量放样
该项作业的开展具备一定的设计要求,测量工作包含桩位的测放和桩底面的高程测量这两项。以桩位为中心,在其前后左右四个方向设置护桩,以便在施工期间能够快速地检测桩的中心和高程,提高施工的可控性。关于桩位放样结果如图1所示。
图1 桩位放样
3.2 埋设护筒
以厚度为6-12mm的钢板为基础材料,加工成钢护筒,在钻头直径的基础上增加200~400mm,作为内径的控制标准。护筒的埋设深度要超过2m,地面露出的部分至少要达到0.5m。以前期测放的桩位中心为基准,要保证护筒中心位置的偏差在±50mm之内,护筒需始终维持垂直的状态,埋设到位后复测桩中心点,确保无误[1]。
3.3 钻进成孔
3.3.1 钻进施工前
钻进施工作业开始前,要提前完成对钻杆、钻头等施工工器具的全面检查。
3.3.2 正式钻进时
(1)将钻头垂吊稳定,再缓慢向下入孔,液压装置同步加压,以旋转的姿态有序向下钻进,期间产生的钻碴经进渣口转入钻筒内,并及时在孔内进行水泥浆的加注,保证泥浆压力的稳定性和合理性。施工过程中发现钻筒内部填满钻渣时,要立即进行反转并关闭进渣口。
(2)在钻杆带动钻筒运动的同时,依旧向孔内注入泥浆,待孔内水头达到既定的稳定值后,再将钻筒提出孔外。提钻初期遵循的是匀速、缓慢的原则,在钻头与孔底的距离达到数米后,若无异常则按照正常速度提升,在液压系统的作用下将筒门开启,清理内部的钻渣,按照此方式持续操作,直至距离设计标高仅剩50cm为止,静置一段时间后,残渣完全沉淀,才能进行下一步的钻进作业。
(3)在钻孔施工期间,操作人员应密切关注钻机的状态,若存在下沉或停机的情况,需及时处理。
3.4 清孔及检孔
3.4.1 清孔
在钻孔作业进行期间,达到设计标高后,要对孔位、孔径、孔深和竖直度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满足要求和保准后才能进行清孔,若不达标,要立即进行整改,直到达标。清孔时采用换浆的方法,取密度交底的泥浆适量,在其作用下将钻孔内处于悬浮状态的钻碴置换出,若孔内泥浆比重<1.1,方可停止。
3.4.2 检孔
用φ20mm的钢筋作为基础材料,将其加工成笼式检孔器,但须注意长度要是桩径的5倍,外径需比桩径小2cm。在对孔进行检测时,可通过吊装的方式将检孔器吊起,将绳子系在检孔器顶端的稳定系上,通过此方法实现对检孔器、孔、钢丝绳中心的检查,确保此三样东西在相同的垂线上。
若无误则缓慢向下放入,根据测绳的刻度确定其具体的下放位置,若能够有效下放至孔底,则说明成孔无质量问题,若遇到阻碍,则可能存在缩颈或孔倾斜的情况,需重新下钻头,对该部分做针对性的处理。
3.5 吊装钢筋笼
25t吊车吊装预制成型的钢筋笼,将其缓慢放入孔内。为确保质量,在吊装前需检查钢筋笼,分析其是否存在结构受损或变形的问题,在经过监理检查并确认无误后,方可正式下放[2]。
在吊装施工阶段,采取的是三点起吊的方法,具体位置为骨架的下方(第一点)、骨架的1/2至上1/3处(第二点)以及骨架的顶端(第三点),加强对各吊点的控制,确保其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以免在吊装期间发生钢筋笼变形的情况。图2为钢筋笼吊装示意图。
图2 钢筋笼吊装
3.6 混凝土浇筑
严格控制储料斗的容积,其必须能够完全满足首次封底施工的用量需求,从而快速完成封底作业。在对首批入坑的混凝土进行封底作业之前,导管的埋设深度应不小于1m,在完成此环节的操作后,用小料斗替换大料斗,再进入到后续正常的灌注施工作业阶段。此时,在导管和下料斗的共同加持下,不间断地灌注混凝土,直到整根桩的灌注作业完成。为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成桩的质量,要尽可能保证灌注施工的连续性。因此,参与现场施工的人员要保持密切联系,对施工现场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协调解决。
4 质量保证措施
4.1 组织保证措施
对于以各级第一管理者为首的质量保证体系要不断强化,对相关人员和岗位要增补齐全,针对各级领导、业务部门、现场指挥人员及作业班组的目标、责任和质量要进行明确划分,及时有效运用各类奖惩措施,在保证员工积极性的同时保护好员工的自主创造性。
挑选业务骨干与较强的管理人员进行结对,加强职工的质量安全意识教育,施工开始前完成人员的培训与技术考核,坚守持证上岗原则。同时,与建设和监理单位加强联系配合,主动与监理工程师交换意见,积极促进“六位一体”联合创优质量工作格局的实现[3]。
4.2 建立培训制度
组织参加本标段施工的全体干部职工学习国家和铁道现行的规范、规则、规定,学习有限公司编制下发的各种文件、标准、应急预案;定期组织员工进行高速铁路施工管理知识的学习,确保员工熟悉管理施工程序与质量要求;条件允许时,还可安排超前培训,并定期组织技术和业务考核。但须注意,对参与工程施工的工人,必需坚持持证上岗和岗前培训制度[4]。
在项目总工的领导下,工程管理人员从上到下都要接受质检员的监督,对于发现的不合格材料,质检员有权禁止使用;对检查中发现的不正确、不恰当的施工操作方法和方式,质检员有权进行指正和禁止;若检查出质量问题,质检员还可对责任工长或操作员进行相应的质量处罚。项目经理、总工、施工负责人及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应分别承担相应的质量责任,要实行质量奖惩制度,若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对质量产生影响,也承担相应的责任。
4.3 建立质量交底制
在拿到设计图后,总工程师要组织技术、质量管理等相关人员对图纸进行熟悉审核,积极参与施工技术交底,保证设计图的正确和有效性,从而进行周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5]。
将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送审并确认后,要组织全员对施工方案进行学习研讨,施工前还要针对单项工程技术、安全、质量等方面完成书面交底,找出质量安全重点监控部位和监控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要安排技术人员进行实时指导,确保全员做到质量重点心中有数,全员参与质量管理。
4.4 质量自检制度
建立“自检、专检、互检”的质量“三检制”和工序前试验、工序中检查、工序结束验收的工作制度。具体要坚持“三服从、五不施工、一个坚持”原则。
(1)“三服从”:进度服从计划、进度服从安全和质量、质量服从监理。
(2)“五不施工”:准备不充分不施工、未达到试验标准不施工、未确定施工方案与质量保证措施不施工、设计图纸未通过审核和优化不施工、未进行技术交底及特殊工序没有《作业指导书》不施工;
(3)“一个坚持”:工程质量未达标坚决返工。
5 结束语
相比其他工法,钻孔灌注桩施工因其施工震动小、噪音低等优势,非常适合铁路桥梁工程建设的应用,它的成桩质量也相对较高。在加强施工技术优化的同时,还要根据现场施工条件合理的应用该项技术,控制原材料的质量以及机械设备的性能,并做好人员管理,使人员和设备都能发挥出应有的生产价值,从而促进钻孔灌注桩施工质量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鑫磊.桥梁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9(02):88-89.
[2] 姜浪.铁路桥梁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城市住宅,2019(05):177-178.
[3] 陈玉杰.铁路桥梁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J].低碳世界,2016(05):194-195.
[4] 王德伟.桥梁桩基础工程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分析[J].四川水泥,2020(08):259+261.
[5] 王立锋.桥梁桩基础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J].四川建材,2019(05):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