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打桩的施工工艺流程( 附表)

二、 锤击沉桩施工流程的主要环节的实施方法

1 、 测量放线定桩位

测量放线必须严格把关,反复校核,务求不出任何差错。

首先要根据设计图 纸进行室内 计算,对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点和控制点进行校对,在图纸上标明。 然后利用 全站仪进行精确测量放线,复核基准水准点和控制点,并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定出控制网 , 并将复核结果和自己设立的控制网 交监理审核。

如监理审核通过,则今后的测量放线均按复核结果及控制网 进行。如未获监理认可, 则需继续复核,直至监理审核通过为 止, 并以监理最终审核通过结果作为 施工放线测量的依据。

经过监理认可的控制 点 和水准点 要用水泥砂浆固 定或在其四周用砖堆砌以严加保护,防止发生偏位和变形。

根据复核控制 网 计算出 每条桩桩中 坐标并利 用 经纬仪放出桩位。 测量放出桩位后,用30CM长ф10钢筋在桩位位置打入土中 , 钢筋中 上部用 两道红绳绑扎牢固 , 留出 约 30CM 长红绳在地面, 施工时根据红绳即可找到精确的桩位, 以防止错、 漏施工。 对将要施工的桩位用 石灰粉按桩径大小划一个圆圈, 桩位放线后的打桩过程中 , 考虑到土体的挤压移位, 在打桩前需对桩位进行复核。

2、 预制管桩的堆放与验收

预制 管桩从管桩厂 运输过来卸至现场堆放, 地点 选择要根据压桩的情况和有利 于放大镜的原则进行堆放。 堆放现场地要求平整, 根据地面的坚实情况, 可用 枕木作支点, 进行两点或三点支垫。 管桩最高堆放层数三层, 根据用 桩计划, 先用 的桩应放上面, 避免翻动桩堆。

施工过程中 , 现场施工计划 负 责人根据当 天桩机的施工情况统计出 第 二天可能施工的工作量及配桩要求以 确 定当 天晚上的进料量。 管桩每天进一批, 现场施工计划负责人及施工管理人员 要准确确定每天的进料量并报千监理工程师。

管桩进场后, 材料员 瑕质检员 根据规范在求严格检查桩身的外观尺寸和外观质量, 防止断桩、 严重裂缝的桩用 于施工, 同时要收集与每批管桩数量相对应的合格证、 产品 检验报告及出 厂证明 等资料。 如发现不合格的管桩严禁使用 , 并向 有关部门 报告。

管桩进场时, 如有要求需 监理工程师在场接收, 质检员需会同监理工程师一同 验收。

三、 施工机械的配备

根据本工程现场的实际情况和设计管桩的类型和数量以 及施工经验, 本工程采用 6 台 HD50 柴油打桩机进行施工。 另 外,还将配备电焊机、 气割工具、 索具、 撬棍、 钢丝刷、 锯桩器等施工用 具; 每台桩机配备一把长条水准尺, 可随时测量桩身的垂直度。

四 、 管桩的焊接

根据规范要求, 一般单节管桩长度不超过 13m , 如果设计桩长大于单节桩长的话, 则需进行接桩, 根据地质资料、 设计图纸 反 映 , 本 工 程 桩 长 约 45m , 故 每 根 桩 配 桩 拟 采 用12+11+11+11=45m 。 在本工程中 , 采用 电焊工艺焊接接桩,确保焊接质量。

管桩接桩前, 用 钢丝刷 清理干净桩端的泥土杂物。 上下两节桩应对齐, 上下两节桩偏差必须小于 2mm , 并应保证上下两节桩的垂直度。

焊接时要由 两人同 时对称施焊, 焊缝应连续、 饱满, 不得有施工缺陷, 如咬边、 夹渣、 焊瘤等。 烧焊至少 有两层或两层以上, 焊渣应用 小锤敲掉。 烧焊完成后, 应冷却 8 分钟以上。 焊接用 的电焊条需选用 E43 或以上的焊条。接桩完成后现场质检员 会同 监理工程师进行验收, 验收合格后方可继续进行打桩施工。

五、 打桩的顺序宜按下列 原则确定:

( 1 ) 根据桩的密集程序, 打桩顺序可采取从中 间 向 两边对称施打; 或从中 间 向 四周 施打; 或从一侧向 另 一侧施打。

( 2) 根据基础设计标高, 宜先深后浅进行施打。

( 3) 根据桩的规格, 宜先大后小、 先长后短进行施打。

( 4) 根据桩位与原有建筑物的距离, 宜先近后远进行施打

六、 管桩施工控制

在正式打桩之前, 要认真检查打桩设备各部份的性能, 以保证正常运作。 另 外, 打桩前应在桩身一面标上每米标记, 以便打桩时记录。 第一节桩起吊 就位插入地面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大于 0. 5% , 并用 长条水准尺或其他测量仪器校正, 必要时, 要拔出 重插。

施工过程中 , 桩帽和桩身 的中 心线应重合, 当 桩身 倾斜率超过 0. 8% 时, 应找出 原因 并设法纠 正。 当 桩尖进入硬土层后,严禁用 移动桩架等强行回 扳的方法纠 偏。

第一节桩顶离地面 0.5 m 左右时, 进行桩底混凝土浇灌, 按设计要求为 C20 砼 1m 高, 可在现场拌制。 配桩时, 上下节桩错位偏差不超过 2mm 。 配桩时要参考地质资料和附近已施工施工管桩的长度, 并保证送桩深度不超过桩顶设计标高。

七、 管桩的收锤

当 管桩施打至设计要求的持力 层或达到 设计要求的贯入度值时, 则可收锤。 贯入度值的测量以桩头完好无损、 柴油锤跳动正常为 前提。 贯入度的测量采用 收锤纸进行收锤测验绘出 管桩收锤时的回弹曲线, 以测出 最后贯入度值及回弹值, 以便真实记录和反映收锤情况, 有助于保证和提高打桩质量。

八、 质量检查

管桩基础地工程桩成桩质量检查包括桩身 垂直度、 桩顶标高、 桩身质量,应符合下列 规定:

1 、 桩身垂直度允许偏差为 1% ;

2、 截桩后的桩顶标高允许偏差为 ±10mm ;

4、 承载力 检测方法应符合预应力 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J/T15 —22 —98 ) 有关规定, 同 业主、 设计、 监理等共同研究采取检测手段( 如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单桩竖向抗拔静载试验低应变法、 高应变法)。

九、 施工注意事项及质量保证措施

1 、 桩身断裂

( 1 ) 现象: 桩在沉入过程中 , 桩身突然倾斜错位, 当 桩尖处土质条件没有特殊变化, 而贯入度逐渐增加或突然增大, 同 时在桩锤跳起后, 桩身随之出现回弹现象, 这时可能是桩身发生断裂。

( 2) 原因

1 ) 桩节的细长比过大, 沉入又遇到了 较硬的土层。

2) 桩制作时, 桩身弯曲超过规定, 桩尖偏离桩的纵轴线较大, 沉入后桩身发生倾斜或弯曲 。

3) 桩入土后遇到大块坚硬的障碍物, 把桩尖挤向 一侧。

4) 稳桩时不垂直, 打入地下一定深度后, 再用 走架方法校正, 使桩身产生弯曲 。

5) 两节桩或多 节桩施工时, 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 一轴线上,产生了 曲 折。

6) 桩在反复长时间 打击中 , 桩身受拉应力 作用 , 当 拉应力值大于混凝土抗拉强度桩身某处即产生横向 裂纹, 表面混凝土剥落, 如拉应力 过大, 钢筋超过流限, 桩即断裂。

7) 制作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够。 桩在堆放、 吊 运过程中 产生裂纹或断裂未被发现。

( 3) 预防措施

1 ) 施工前应对桩位下的障碍清理干净, 必要时对每个桩位用 钎 探 探测 。 对 桩 构 件 要 进 行 检 查, 发 现 桩 身 弯 曲 超 过 规 定( L/1000 且≤20mm ) 或桩尖不在桩纵轴线上的不宜使用 。 一节桩的细长比不宜过大, 一般不宜超过 40 。

2) 在稳桩过程中 , 如发现桩不垂直应及时纠 正, 桩打入一定深度后发生严重倾斜时, 不宜采用 移架方法来校正。 接桩时,要保证上下两节桩在同 一轴线上, 接头处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执行。

3) 桩在堆放、 吊 运过程中 , 应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发现桩开裂超过有关验收规定时不得使用 。

2 、 桩顶碎裂

( 1 ) 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 , 桩顶出 现混凝土掉角 、 碎裂、坍塌甚至桩顶钢筋全部外露打坏。

( 2) 原因

1 ) 设计时没有考虑到工程地质条件、 施工机具等因 素, 混凝土设计强度偏低, 或者桩顶钢筋网 片不足, 主筋距桩顶面距离过小。

2) 桩预制时, 混凝土配合比不良, 施工控制不严, 振捣不密实等。

3) 混凝土养护时间 短或养护措施不当 , 致使钢筋与混凝土在承受冲击荷载时, 不能很好地协同 工作, 桩顶容易严重碎裂。

4) 桩顶面不平, 桩顶平面与桩轴线不垂直, 桩顶保护层过厚。

5) 桩顶与桩帽的接触面不平, 桩沉入时不垂直, 使桩顶面倾斜, 造成桩顶面局部受集中 应力 而破碎。

6) 沉桩时, 桩顶未加衬垫或衬垫已损坏未及时更换, 使桩顶直接承受冲击荷载。

7) 锤重选择不当 。 桩锤小, 桩顶受打击次数过多 , 桩顶混凝土容易产生疲劳破坏而打碎, 桩锤大, 打击力 过大, 桩顶混凝土承受不了 过大的打击力 , 也会发生碎裂。

( 3) 预防措施

1 ) 桩制作时, 要振捣密实, 主筋不得超过第一层网 片。 桩成型后要严格加强养护, 在达到设计强度后, 宜有 1 ~3 个月 的自 然养护, 以增加桩顶抗冲击能力 。

2) 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 桩断面尺寸及形状, 合理地选择桩锤。

3) 沉桩前应对桩构件进行检查, 检查桩顶面有无凹凸情况,桩顶平面是否垂直于桩轴线, 桩尖有否偏斜, 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桩不宜采用 或经过修补等处理后才能使用 。

4) 检查桩帽与桩的接触面处及替打木是否平整, 如不平整应进行处理方能施工。

5) 稳桩要垂直, 桩顶要加衬垫, 如衬垫失效或不符合要求要更换。

3 、 沉桩达不到要求

( 1 ) 现象: 桩设计时是以最终贯入度和最终桩长为 施工的最终控制。 一般情况下, 以一种控制标准为 主, 以另 一种控制标准为 参考。 有时沉桩达不到设计的最终控制要求。

( 2) 原因分析

1 ) 探测点不够或勘察资料粗, 对工程地质情况不明, 尤其是持力 层的起伏标高不明 , 致使设计考虑持力 层或选择桩有误,也有时因 为 设计要求过严, 超过施工机械能力 或桩身混凝土强度。

2) 勘察工作是以点带面, 对局部硬夹层、 软夹层不可能全部了 解清楚, 尤其在复杂的工程地质条件下, 还有地下障碍物, 如大块石头、 混凝土块等。 打桩施工遇到这种情况, 就会达不到设计要求的施工控制标准。

3) 以新近代砂层为 持力 层时, 由 于其结构不稳定, 同 一层土的强度差异很大, 桩打入该层时, 进入持力 层较深才能得出 贯入度, 但群桩施工时, 砂层越挤越密, 最终则会有沉不下的现象。

4) 桩锤选择太小或太大, 使桩沉不到或超过设计要求的控制标高。

5) 桩顶打碎或桩身打断, 致使桩不能继续打入。

( 3) 预防措施

1 ) 详细探明工程地质情况, 必要时应补勘。 正确选择持力层或标高。 根据工程地质条件、 桩断面及自 重, 合理选择施工机械、 施工方法及打桩顺序。

2) 防止桩顶打碎或桩身断裂。

4、 桩顶位移

( 1 ) 现象: 在沉桩过程中 , 相邻的桩产生横向位移或桩身上浮。

( 2) 原因

1 ) 桩入土后, 遇到大块坚硬障碍物, 把桩尖挤向 一侧。

2) 两节桩或多 节桩施工时, 相接的两节桩不在同 一轴线上,产生了 曲 折。

3) 桩数较多 , 土壤饱和密实, 桩间 距较小, 在沉桩时土被挤到极限密实度而向 上隆起, 相邻的桩被浮起。

4) 在软土地基施工较密集的群桩时, 由 于沉桩引 起孔隙水压力 把相邻的桩推向 一侧或浮起。

( 3) 预防措施

1 ) 清理障碍, 及时纠正。

2) 采用 井点降水、 砂井或盲沟等降水或排水措施。

3) 沉桩期间 不得同 时开挖基坑, 需待沉桩完毕后相隔适当时间 方可开挖, 相隔时间 应视具体土质条件、 基坑开挖深度、 面积、 桩的密集程度及孔隙压力 消散情况来确定, 一般宜两周 左右。

5 、 接桩处松脱开裂

1 ) 现象: 接桩处经锤击后, 出 现松脱开裂现象。

( 2) 原因 :

1 ) 连接处表面没有清理干净, 留有杂质、 雨水油污等。

2) 连接件不平, 有较大空隙, 焊不牢。

3) 焊接质量不好, 焊缝不连接、 不饱满或有夹渣。

4) 两节桩不在同 一直线, 接桩处产生曲折, 锤击时接桩处产生集中 应力 而破坏连接。

( 3) 预防措施

1 ) 接桩前对连接部位上的杂质、 油污等必须清理干净, 保证连接部件清洁。

2) 检查连接部件是否牢固 平整和符合设计要求, 如有问 题,必须进行修正。

3) 接桩时, 两节桩应在同 一轴线上, 焊接预埋件应平整服贴, 焊接后, 锤击数次, 再检查一遍, 看有无开裂, 如有应作补救措施。

6、 质量保证管理措施

1 、 在项目 部经理、 总工程师领导下, 由 专职工程师组成质检部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2、 项目 经理部设质检科对本项目 部施工项目 实施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 施工作业队设专职质检员 负 责全队施工质量检查,班组设专人做好自 检。

3 、 开工前项目 部组织有关人员 编制 《项目 质量计划 》, 建的实现。

4、 每月 由 质量管理委员 会进行月 检查考核, 对项目 部工程质量情况进行考核评分, 根据考核评比得分, 决定质量流动红旗的优胜单位并和经理部工资总额挂钩。

5、 坚持实行质量月 报和质量事故报告制度, 各作业队质检员 每月 26 日 ~28 日 将质量月 报送至质检科, 一旦出 现质量事故,24 小时内 必须将事故报告(写明 事故原因 )送质检科。

6、 施工班组坚持“三检制”, 即自 检、 专检、 交接检。自 检、 专检、 交接检中 均达到 合格品 方可, 达不到 合格等级的工序均不得进入下道工序。经过“ 三检” 的工序最后由 项目 经理部质检工程师请监理工程师验收签认。

7、 在整个施工操作过程中 , 贯穿工前有交底、 工中 有检查、工后有验收的“ 一条龙” 操作管理方法。 做到 施工操作程序化、标准化、 规范化, 确保施工质量。

8 、 确保施工过程、 成品 、 半成品 的质量检验等级为 优良,并在其接受、 使用 、 安装、 交付的各个阶段进行标识, 防止混用 ,在需要时能够实现其可追溯性。

9、 重要材料采用 红、 黄、 白 三种颜色的标识牌标明“合格”、“不合格”、“未经检验” 三种状态。 一般材料用 红、 黄标识牌区别其有无合格证明 。

10、 预制 加工的成品 、 半成品 经质量检验评定为 优良时方可出厂。 预制构件除用 三色标牌标明其质量检验情况为 “优良”、“ 合格”、“ 未经检验” 外, 还要在“ 优良品 ” 标牌上注明 规格、尺寸、 工程部位、 制作及出厂时间 、 试件编号等有关内 容, 以便实现其可追溯性。

11 、 机械设备的标识通过管理编号、 记录表格的形式加以实现。 质量管理委员 会每季度对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进行检查和抽查。 现场设备操作人员 必须持有相应的操作合格证, 定人、 定机, 持证上岗 。

12 、 施工过程的标识通过质量验评记录和施工试验记录来实现。

13 、 施工过程的事前控制: 确定工程的过程质量管理重点,根据质量管理关键部位和关键工序制定质量控制措施。 施工前对操作班组进行详细的技术交底, 并做好书 面记录, 履行签字手续。

14 、 施工过程中 的控制: 坚持行之有效的“三检制”, 严格控制隐蔽工程验收, 基础和主体结构工程的关键部位组织三方联合验收, 并以监理验收结论为 准。 施工中 抓质量通病的防治, 实行质量否决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