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通立交改造工程设计起点桩号为K0+480,终点桩号K2+595.603,路线全长为2.1156公里(不含起终点临时过渡段长),于K0+973.985处设xx工业区支路,支路全长0.24596公里。主线K1+129.353及支线AK0+168.5处设空心板桥,接顺xx互通F、G、H、I匝道。
1、道路路基宽度:从起点至陈村大道交叉口段路度为70m,陈村大道交叉口至xx互通立交段路基宽度为50m,道路横断面形式均采用两块板形式,机动车车行道设双向六车道。
2、软基处理采用:CFG桩水泥搅拌桩,袋装砂井+加载预压。
3、路面采用柔性路面-沥青砼路面,路面层厚89cm。
4、全线设涵洞177.5米/3道,小桥67.08米/2座,小桥桥台下构及基础为薄壁式台身,承台桩基础,桥墩下构为桩柱式,桩径为1.5 m按摩擦桩计算,上构为预制钢筋混凝土空心板。
5、全路段有平面交叉三处,完善与xx互通立交匝道相接四处,设计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环境保护及绿化工程。
6、工程规模
1)主要设计标准
xxxx至xx互通立交匝道改造工程按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技术标准兼顾考虑城市主干道标准建设,计算行车速度60公里/小时。
2)主要工程数量
主要工程数量见附表7
7、沿线自然地理条件
1)地形、地貌
本道路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北部边缘地带,道路经过地形为平原地貌,地形平坦开阔,区内高程变化不大,最低点位于K1+150 河床,海拔高程约-1.25m,最高点位于K1+100,海拔高程约为3.91m,路线穿越的地层主要的以冲洪积和河漫滩阶地沉积物为主。路线所经部分为旧路、部分为荒地、平地、厂区。
2)气候
南海属热带、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型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春湿多阴冷,夏长无酷热,秋冬暖而晴旱。年平均气温为21.9度,7月最热,极端的最高气温为38.7℃,1月最冷,极端的最低气温为0.0℃,年降雨较多,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705.0mm。日最大降雨量284.9mm,多集中在4-9月,七月降雨量最大值为550-650毫米。全年总日照时数为1500-2100小时,2-3月多阴雨,月日照时数只有50-80小时,也是最潮湿的季节,湿度系数大于1。秋冬季盛行东北风,春、夏季盛行东南风,平均风速2.0米/秒。7-10月为台风季节,对南海区有较大影响台风年平均为1.6个次。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自然区划图》,本区属华南沿海台风区(Ⅳ7)。
3) 地质
本路段位于广州-佛山-九江一线以北、西樵山以东、雷岗以北,基本为东西走向,区域地质较为稳定。沉积物为西江、北江及其支流冲积而成,成陆比较古老,属早期冲积平原。路线范围内主要为工业区及道路修筑杂填土,湿、松散为主,由粘性土、砂土、生活及建筑垃圾等组成,层厚0.5m-4.2m。
4)地震
本区处于我国东南沿海地震活动带的中段,地震活动具有“频度高,震级低”的特点。)5)水文
场地大的地表水体主要为离路线左侧约400米的xx水道,路线沿跨越的沟渠只有xx水道支流西步涌,宽15~20m。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砂层孔隙中,属孔隙潜水,为大气降雨补给。地下水位浅,一般埋深1.0米,咸水或微咸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水力联系好,两者呈补关系。水文地质条件较简单。
8、沿线筑路材料、水、电等及与公路建设的关系
本道路为低填土路基,可以利用附近码头河沙填筑。石料取自南海狮山。沿线电网密布,工程用电可与电力部门协商就地解决。工程用水可从西步涌抽取。砼、沥青混合料从公司拌和站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