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及对外交通
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麻沙桥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位于泸州市长江与沱江汇合口左岸龙马潭区小市麻沙桥片区,工程紧接小市已建滨江路堤防工程。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南部,长江、沱江交汇处。介于东经105°8′52″~105°40′38″,北伟28°26′18″~28°54′57″之间。地处四川盆地南部低山丘陵区,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境,左纳沱江,江河沿岸多冲积平坝。东连合江县,南接纳溪区,西邻宜宾市的江安县、自贡市的富顺县,北以沱江为界与泸县、龙马潭区相邻。江阳区是泸州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云、贵、川、渝毗邻的地区的交通枢纽和重要物资集散地。
境内交通发达,水陆纵横,距省会成都273km,距重庆市196km;长江、沱江两江水域纳贯全境;国道321线、泸—赤(水)路、泸—自(贡)路、泸—宜(宾)路、泸—合(江)路、泸—纳路以及隆纳高速公路,与区内的众多的乡村公路融汇成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
本工程区位于泸州市城区,区内场地平坦宽阔,有城市多条干道在区内经过,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便捷,工程建设条件优越。
二、工程自然条件
泸州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向云贵高原的过渡带,整个地势南高北低变化,廉有盆中丘陵和盆周山地的地貌类型。工程区属构造剥蚀而成的浅丘地形,区内长江河谷宽阔有断续四级创地分布,表现为壮年期河谷。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麻沙桥段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位于长江一级阶地前缘及河滩上,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影响大,包括在河漫滩上堆大量填土,采砂、石等,形成较多微地貌。
场地岩土层较多,结构较复杂,地层组合和接触关系变化较大。据地质调查测绘和钻探、试验等资料揭示,沿途出露的地层中土层为新近人工填土和第四系河流冲、洪积层;下伏基岩为侏罗系中统上沙溪庙组泥岩。
工程区位于阳高寺背斜之南倾伏端,构造线多呈东~南东向展布,为一单斜地层,焦炭堆场往上游方向岩层倾向105°~115°,倾角5°~7°,岩层微倾向左岸;焦炭堆场往下游方向岩层倾向135°~155°,倾角6°~8°,岩层为岸坡斜交,倾向河床,较为平缓。工程区内未见断层及区域性大断裂发育,根据钻孔岩芯、场地内及附近露头观察,岩体一般较完整,受构造和卸荷作用,在岩体浅层内主要发育有二组裂隙。区内地震活动微弱,无6级以上强地震的历史记录。
工程区场地的岩土层较多,结构较复杂,地层组合和接触关系变化较大。工程轴线沿途出露的地层中土层为新近人工堆积层和第四系河流冲、洪积层,下伏基岩为侏罗中统上沙溪庙组地层。
工程区地下水按赋存条件可分为孔隙水和裂隙水两种类型。孔隙水主要赋存于河漫淮粉细砂层及砂卵石层中,为潜水、水位与江水位接近。补给来源主要是长江水及大气降水,与河水的水力联系十分密切,水位随河水位起伏而变化,但有滞后现象,与河水呈互为补给关系。裂隙水赋存于基岩裂隙中,主要埋藏在厚层长石石英砂岩裂隙中,工程区未见泉水出露。
三、气象水文
工程河段长江干流上起金鸡渡下止水母湖,全长12.1km,沱江支流上起大驿坝下止两江汇口,长约3.8km,两江汇口处为泸州市城区。工程河段平面形态呈“几”字型弯曲,工程区位于长江“几”字弯道顶端,河段内长江干流边滩与深槽并存发良,河段宽窄相间,河段枯水期河宽范围为330~830m,平均河宽约为570m,洪水期河宽范围为550~960m,平均河宽约为710m;而沱江河段宽范围为215~320m,平均河宽约为265m;洪水期河宽范围为240~365m,平均河宽约为320m。
工程河段属直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据泸州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7.5℃,极端最高气温39.8℃(1995.9.6),极端最低气温-2.4℃(1963.1.14),多年平均年降水量1048.9mm,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75.0mm,多年平均相对温度84%,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322.7小时,日照百分率30%,多年平均无霜期350天,多年平均雾日59.5天,全年多西北风,多年平均风速1.2m/s,最大风速15.0m/s,相应风向NNW。
夏季受北方大陆干冷季风和南方暖湿季风交替影响,常有大雨或暴雨发生。暴雨最早开始期是4月4日(1945年),最迟结束期为11月8日(1982年),大暴雨主要出在5~9月,尤以6~8月出现机会最多,年最大24步时暴雨发生在6~8月的次数约占85%,实测最大6小时暴雨最为153.5mm(1968年),最大24小时暴雨最为229.5mm(196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