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高层住宅相关规范及计算原则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2008 年版)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二、方案及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审查基本内容(参见ISO900相关表格)
三、图纸审查的基本程序
    1.资料审查
(1)已确认的建筑总体平面布置图。
(2)已确认的各单体平、立、剖图及审批意见。
(3)地质勘察资料。
(4)水、电及设备专业需配合的条件图。
2.对结构选型及基础和设计基本条件的确认
(1)根据建筑所处位置确定建筑物的地震烈度。
(2)根据建筑物单体平面布置和高度及使用功能,确定建筑物的结构体系。
框架(异形柱)结构。
框架(异形柱)——剪力墙结构。
框支剪力墙结构。
(3)根据建筑物的设防烈度、高度及结构形式确定建筑物的抗震等级。
(4)确定建筑物的耐火等级。
(5)根据审批资料确定建筑物人防等级。
(6)根据各构件所处位置及要求,确定各构件的抗震等级。
(7)根据国家及深圳地区的具休要求及未来施工中预计有可能出现的情况,确定各平面的荷载标准值。
(8)根据上部结构形式及地质报告,初步确定基础类型,其中包括:桩基础、箱形基础、筏板基础等。
3.对条件白、蓝图的确认
(1)白图:接到平面布置白图后,对工程数据:地震烈度、抗震等级、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基础埋深等,进行确认,重点复核下列结构布置及几何尺寸。
柱位、剪力墙平面布置及相关尺寸。
各层的梁、板平面布置图、相应梁宽、梁高及底板、顶板厚度。
(2)蓝图随着设计深入和各专业条件反馈及计算,再次确认以下内容:
·条件图中须修改及调整的内容。
·经调整后的平面布置及相关尺寸。
·各种构件的定位尺寸及洞口大小。
·允许穿管的构件及穿管位置及大小和加强措施。
·特殊构件及不允许开洞及预埋件的结构构件。
4.设计有否漏项和深度审查
(1)核查设计范围确认有否漏项
用地红线范围内的所有建筑及相关的构筑物、建筑小品、挡土墙(护坡)等,其中包括建筑基础部分、地下室部分、人防部分、上部结构及室外相关工程道路。
(2)设计深度确认
基础平面布置图及相关定位尺寸、构件尺寸。
基础详图即基础各构件详细尺寸、配筋、说明及各专业预留孔洞大小、位置、水池、水箱及积水坑局部处理。
各层平面配筋及说明。
电梯间、楼梯间及楼梯相关平面布置配筋及说明。
附属构件,如设备基础、管道支架等。
(3)人防部分深度确认
人防设计总的原则说明。
人防部分的墙体平面布置及相关的配筋。
战时人防部分预留构件尺寸、材料及其安装方法等。
5.计算书确认审查
审查本工程建筑物主算软件及验算软件,确定该工程宜采用
TBSA、STWE或PK—PM系列配套件配合软件。
基础计算书
各种特殊节点验算。
根据构造要求(抗渗、消防等)确定构件尺寸的验收算。
重点检查:
(1)计算机输入条件信息:地震参数,风载参数,活载取值等正确性。
(2)抽样检查桩、梁、板、柱、剪力墙等结构计算机筋与白图给出配筋关系(结合构造要求)
6. 工种协调
各专业修正条件蓝、白图中不准确的地方,各专业工程师定期沟通一起解决有矛盾的问题。易出现问题处:地下室及架空层上设备基础。给排水管、冷凝水管、配电箱、强弱电管线等穿楼板,穿剪力墙和基础等预留孔洞和加固处理。
7. 设计过程中的管理
(1)程序:专题例会确定设计控制要点→中间检查→白图校审检查→蓝图会签检查。
(2)解释:
专题例会确定设计控制要点:由公司专业工程师与设计院专业负责人、设计人员通过专题例会共同确定结构专业的重点控制问题。
设计控制要点主要包括:上部结构选型、基础形式及结构构件的平面、竖向布置和计算、构造等相关的事项。
中间检查:专业工程师根据事先确定专题例会会议纪要定期检查设计完成情况及进度计划的落实,与设计人员一道共同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白图校审检查:监督设计院二校、二审制度落实通过管理将问题解决在设计院。对白图校审在设计院中提出的问题与设计人员相互沟通,达成共识。
蓝图会签检查:检查各专业之间相互校审,再次检查对本专业提出要求的满足情况。此阶段的重点:对白图审查意见的落实修改情况做出记录并填写确认表。
四、主要计算及构造要求(高层住宅有关经验)
1.自然条件
(1)风载:基本风压确定(青岛市W0=0.60kN/m2);地面粗糙类别确定审查(A、B、C类);建筑型型体系数确定审查;风振系数确定审查;建筑高度变化系数确定审查。
(2)地震荷载:结构类型、结构高度、场地类别及结合地质报告综合确定结构及构件抗震等级(对造价影响很大)。
(3)活荷载
地下室底板:4KN/ M2(规范规定)
地下室顶板:有覆土时:板+土+活 (组合原则)
            无覆土时:板+活    (组合原则)
备  用  房:7.5KN/M2(并经设备各专业工程师确认)
地下室顶板室外车道按汽—20级载取值:
            有覆土时取10KN/M2

            无覆土时取20KN/M2    规范要求 

一般楼面作法均按取1.5KN/ M2(双面灰+水磨石)
(4)人防荷载、组合为1.2×静+1.0×等效静荷栽
六级人防:顶    板:55 KN/ M2 (主楼下无覆土)65 KN/ M2(有覆土)
底    板:45 KN/ M2(主楼下)             65 KN/ M2(顶板覆土)
地下室外墙:50 KN/ M2

临 空 墙:160 KN/ M2(出入口)  130 KN/ M2(楼梯间) 110 KN/ M2(核心筒处)
五级人防:顶板:100 KN/ M2 (主楼下无覆土)145 KN/ M2(有覆土)
          底板:80 KN/ M2(主楼下)      110KN/ M2(顶板覆土)
                地下室外墙:95 KN/ M2

临空墙:370 KN/ M2(出入口) 320 KN/ M2(楼梯间) 210 KN/ M2(核心筒)
以上均按规范要求,审查时查相关输入数据,经打印后确认。
2. 墙体材料
(1)所有建筑外墙按红砖考虑
     墙厚200    4.3KN/ M2     墙厚250    5.3KN/ M2

(2)内隔墙用砌块:
     90厚    1.5KN/ M2         140厚    1.9KN/ M2

(3)确定砼等级和型钢号,
地下室:C30-C40

上部结构:C20—C30

     型钢及钢板:据计算和构造要求确定。
以上经查手册和相关产品介绍确定并复核,经计算机打印输出后确认。
3. 主体结构计算及构造
(1)主体结构计算采用建研院编制的TBSA5.0程序,及SATWE均采用单体计算。必要时用PK-PM系统进行复核比较。
(2)基本要求
a.       作空间三维分析,均按X,Y两个方向分别进行计算,震型数按抗震规范要求选定。
b.      计算中考虑模拟施工过程计算。
c.       托梁计算可以PASS等计算为主,不得直接采用SATWE结果。
d.              地下室顶板计算,底筋可用PASS按T形断面计算,约节剩5%——10%。 

(3)计算假定及系数使用
e.       结构下端的固定端位置取±0.00处;
f.        计算中不考虑上层柱(或剪力墙)对下层柱(或剪力墙)偏心产生的影响,也不考虑梁柱(或剪力墙)在平面外的偏心影响;
g.       带边框柱(或小翼墙)的剪力墙,计算中不考虑其小翼缘的作用;
h.      建模时,应从标准层向下建,这样栏可保证对中,简便计算;
i.        框一剪结构中框架剪力调幅;
j.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梁端弯距调幅系数取0.85(悬挑梁不调);
k.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均取0.6;
l.        梁刚度增大系数——均取1;
m.    梁跨中弯距折减系数——均取1.1;
n.      梁扭距折减系数——均取0.55;
o.       周期折减系数——均取0.80;
p.      柱、梁加密区箍筋间距——取100mm;
q.      剪力墙横向分布筋间距——取150mm;
r.       剪力墙竖向公布筋百分率——加强部位0.25%,一般部位0.20;
s.        构件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等级,统一定。
以上均为高规或抗震设计规程中计算及构造要求应复核。
    (4)桩:
a.       Ф600 t =130预应力管桩,承载力标准值3400KN/根;
b.      Ф500 t =125预应力管桩,承载力标准值2500KN/根;
c.       Ф400 t =95预应力管桩,承载力标准值1500KN/根;
d.      设计时注意标准值与设计值热化,并用足设计值。
(5)地下室
a.       地下室底板和拉梁按地质报告,稳定水位上限计算浮力。地下室核心筒下的厚板,可按冲切计算决定厚度后,按构造配筋不另计算,配筋率为0.25%;
b.      地下室外墙厚300——400mm按土压力、稳定水位上限取水压力及地面活荷载10KN/M2进行计算,计算中可忽略垂直荷载的影响,近似地按纯弯构件进行计算;取下端嵌固,上端铰支。水平间配筋率≥ 0.25%,垂直间拟采用搭接变直经。
c.       底板厚取300——450mm连梁600×1000(构造要求),五级人防处底板厚500,拉梁800×900(构造要求)
d.      地下室底板边挑出处墙300——500;
e.                地下室底、顶板、外墙和内墙均采用双向全部贯通钢筋,其单面单间最小配筋率:底板0.25—0.3%、外墙0.20—0.25%、内墙0.20—0.25%;以上按一般构造及抗渗等级确定。
f.                 地下定底板、顶板、外墙和内墙的钢筋间距,一般取150mm墙中竖向钢筋应不小Ф14,板受力钢筋和墙中水平钢筋不小于Ф12;
g.               应尽量减少地下室底板拉梁,但保证每根桩两个方向都有拉梁。
h.              地下室底板拉梁,采用上下相同的通长配筋;不考虑梁端弯调幅;
i.                  地下室底板和拉梁,所有横向钢筋放在上排,纵向钢筋放在下排,即底板与拉梁的横向和纵向钢筋均应位于同一标高处,底板配筋图中上筋用实线表示,下筋用虚线表示;
j.                 普通地下室顶板柱网基本为8×8或7.5×8,预应力主梁1200×500,顶板厚180,六级人防、五级人防,主梁400×900,次梁300×700,300×800(五级),仅主梁考虑战时中间设一垂直支撑。
    (6)剪力墙
a.               剪力墙的配筋及各类节点大样和各种构造作法等,均按高规相关要求确定;
b.              剪力墙暗柱端柱的竖向钢筋最小配筋量,按下列规定采用;
12、18层厚200,取1.5t

       地下室~地面上四层  墙体0.35% 暗柱1.2%  箍筋Ф8@150

顶层下三层         墙体0.35% 暗柱1.2%  箍筋Ф8@150

     其余各层           墙体0.25% 暗柱1.0%  搭接区@100

       28、30层厚250,取2t

   地下室~地面上四层  墙体0.35% 暗柱1.2%  搭接区@100

   顶层下三层 箍筋Ф8@150

   其余各层墙体0.25%  暗柱1.0%  箍筋Ф8@200

c.       多层剪力墙落地轴压比控制在0.60∂ ,多层小    位移△a/h

墙肢0.6。小样板0.6。剪力墙侧移限值要求    风1/900                                                                

                                                           地1/800

剪力墙暗柱和端柱内的竖向钢筋最小直径,应不小于Ф12,竖向钢筋间距,宜控制在100~200mm范围内;
“L”形、“T”形、“十”形交接部位的竖向钢筋,在分别计算X和Y方向的钢筋量时均应予计入,即交接部位的钢筋被重复利用;
剪力墙暗柱内箍筋,当墙长方向仅为暗柱时,箍筋不应小于水平筋;
剪力墙竖向和横向分布筋除样厚100mm的采用单排双向配筋外均采用双排双向配筋;
剪力墙双排钢筋之间,应设置梅花状布置的Ф6拉筋,接筋间距,在底部加强部位取450mm,其他部位取600mm。
连系梁箍筋,根据计算配、单>Ф10@100时采用Ⅱ级钢。
(7)柱
a.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应不大于下列规定:
框支柱≥1.1%

框架柱≥0.9%

地下室单层柱≥0.65%

b.柱纵向钢筋的间距,宜不小于100mm;
c.柱加密区箍筋间距取100,非加密区箍筋的间距均取200,对短柱、箍筋应沿全高加密,节点内箍筋间距均为100。
(8)框架梁
a.框架梁负筋的实际钢筋面积,一般按计算采用底筋的实配钢筋面积,地下室顶板应按活载组合,楼层按实际计算面积。
b.框架梁纵向钢筋,宜选用较大的直径,经减少同一排网筋的要根数,选用钢筋的根数布置钢筋时,要考虑箍筋的设置和箍肢间距的要求;
c.上部负筋的净距宜不小于1.5d,下部底筋净距不小于1d且≥25;(仅限于地下室顶板)
d.下部底筋,在满足计算要求的前提下,应2/3锚同1aE,1/3可断于支座边,但楼层不考虑断筋。
e.上部负筋,应至少有两根且不少于支座负筋的25%贯通全跨,当为三肢或四肢箍筋时,跨中部位设Ф12架立钢筋以固定箍筋,架立钢筋与主筋的搭接长度取600,对小跨框架梁较少时,上部纵向钢筋可全跨贯通;
f.上部非贯通纵向钢筋,一般在净跨的1/3处切断,当支座左右跨度不同时,净跨取长跨,特殊情况需根据计算反弯点位置决定切断点。
g.选取上部纵向钢筋直径时,应尽量考虑同跨内的贯通钢筋为同一直径;
h.框架梁一般不设弯起钢筋;
i.框架梁梁端加密区箍筋的直径间距和箍肢数,应满足计算要求;
j.框架梁中的箍筋,可采用拉筋以满足箍肢间距的要求,拉筋应同时钩住箍筋和主筋;
k.框架梁上集中荷载处的附加钢筋,一般只设置附加箍筋,当附加箍筋不足以承担集中荷载时,才设置吊筋;
l.梁高大于等于700且为大于900时,在梁侧中部设一排纵向构造筋,当梁高大于900时,在梁侧中部每隔300~400设一排纵向构造筋,构造筋直径不小于Ф14,梁侧构造筋要以拉筋连接,拉筋可取Ф6@400
    (9)次梁
a. 次梁内力按弹塑性计算,配筋时支座负筋应比计算值适当减小,跨中钢筋应比计算值适当增大;
b. 次梁边支座为剪力墙或柱时,边支座为梁时,边支座按固定端考虑;按简支梁考虑;但大跨度次梁于墙垂直联接时应考虑简支。
c. 次梁上筋应选用较大直径的钢筋,以减少同一排钢筋的根数;
d. 次梁负筋一般在净跨的1/3外切断,当支座左右跨度不一样时,净跨取长跨,特殊情况下需根据计算反弯点位置来决定断点;
e. 次梁上筋一般不设置通长钢筋,当次梁跨度<5mm,且上筋数量不多时,可设置通长钢筋;
f. 次梁架立钢筋,当梁跨度<6m,采用Ф10,当梁跨度〉6m时采用Ф12,架立钢筋与主筋搭接长度取150;
    (10)现浇板
a. 板厚:单向板取L/35,双向板取L/40(L为短跨跨度),大板结构1/40—1/45(短跨度方向)。考虑预埋管线需要,最小板厚为100,塔楼层面板厚度不小于120;原则上采用单板;当跨度在6—8m时受建筑上限制可采用大板结构;
b. 板的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但支座负弯距乘0.8系数后采用,同时增加相应跨中弯距;(跨中底筋扩大系数为1.2~1.3)当跨度>8m时可采用预应力大板结构
c. 板的边支座为剪力墙时,边支座按固定端考虑,边支座为梁时,边支座按简支端考虑,简交处面另构造设置Ф8@200
d. 板中负筋长度净跨的1/4,当相邻两跨的跨度不同时,支座左右负筋长度均取长跨的1/4;
e. 下述楼板的负筋和底筋宜全部拉通;
塔楼屋面
但板短跨跨度大于5m(短边)时,板负筋的50%应拉通;
拉通负筋指通长钢筋和满足搭接要求的钢筋;
楼板的受力钢筋配筋率,应不小于0.25%;
f. 板中分布筋一般采用Ф6@ 250,当受力钢筋配筋量As>1000时,分布钢筋不小于As/10,钢筋间距仍为250mm。
h. 板上留洞一般选用相关标准式图集,但对于大跨度板应另行复核;
i. 对集中穿过多管道的预留大洞,(公用专业提出的留洞尺寸)应在图中标注,施工时该范围内钢筋不切断,待管道安装后再浇混凝土,但周边附加钢筋应照加;
j. 板的受力钢筋,应在板配筋图中表示,凡标出底筋(或负筋)的部位,应表出相应的负筋(或底筋);
k. 板的受力钢筋不宜加钢筋号。
L. 梁、板式中小板配筋均采用延性钢筋,大板采用11级钢。
(11)楼梯
a. 地下室裙房及核心筒内楼梯均为钢筋混凝土板式楼梯,其厚度和配筋按相关计祘确定;
b. 楼梯均应按建筑专业所提供条件绘制平面剖面图,楼梯梁板在楼梯平剖面图上编号,楼梯配筋填定梯板配筋表;
c. 应特别注意楼梯净空是否大于2.2m,以免碰头;
d. 人防楼梯板可取200厚,按人防荷载计算并取45KN/m2╳0.8

(12)钢筋锚固和接头
a. 框支梁、柱,宜采用机械连接。
b. 框架梁和柱、剪力墙边缘构件以及剪力墙连梁中的纵向受力钢筋接头宜全部采用焊接接头或机械连接。
c. 连续通长配置的受力钢筋,其接头应按下列原则相互错开;地下以底板——可在任意截面接头,同一截面接头量不超过1/4;地下室墙体及剪力墙——每隔一根错开接头(必须是焊接接头);
一般受弯构件——正筋在支座接头,负筋在跨中接头;
d. 纵向钢筋当采用搭接接头时,其搭接长度取1.2La+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