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杆支护与土钉支护的区别
1锚杆:是一种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它一端与工程构筑物相连,另一端锚入土层中,通常对其施加预应力,以承受由土压力、水压力、或风荷载等所产生的拉力,用以维护构筑物的稳定.一般由锚头段和锚固段三部分组成,其中锚固段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将杆体与土体粘结在一起形成锚杆的锚固体.根据土体类型、工程特性与使用要求,土层锚杆锚固体结构可设计为圆形、端部扩大头型或连续球体型3类。    
2土钉:用来加固或同时锚固现场原位土体的细长杆件。通常采取土中钻孔、置入变形钢筋即带肋钢筋并沿孔全长注浆的方法做成。土钉依靠与土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力或摩擦力,在土体发生变形条件下被动受力,并主要承受拉力作用。土钉也可用钢管、角钢等作为钉体,采用直接击入的方法置入土中。土钉墙支护适用于下列土体:可塑、硬塑或坚硬的黏性土,胶结或弱胶结(包括毛细水黏结)的粉土、砂土或角砾,填土、风化岩层等
1、锚杆支护式是主动支护,土钉、锚喷支护是被动支护
2、土钉一般不施加预应力、锚杆施加预应力  
3、土钉应力沿全长都变化,锚杆应力在自由段上相同.
锚杆:将拉力传至稳定岩土层的构件。当采用钢绞线或高强钢丝束作杆体材料时,也可称为锚索。
土层锚杆:锚固于土层中的锚杆。由设置于钻孔内、端部伸入稳定土层中的钢筋或钢绞线与孔内注浆体组成的受拉杆体。
岩石锚杆:锚固于岩层内的锚杆。
系统锚杆:为保证边坡整体稳定,在坡体上按一定格式设置的锚杆群。为使围岩整体稳定,在隧洞周边上按一定格式布置的锚杆群。  
锚固:利用锚定在洞室围岩或岩体边坡中的锚杆来加固岩体的工程措施。
锚杆挡墙:用水泥砂浆把钢杆或多股钢丝索等锚固在岩土中作为抗拉构件以保持墙身稳定,支挡土体的挡墙。  
土钉墙:采用土钉加固的基坑侧壁土体与护面组成的支护结构。 
土钉:是一种基于新奥隧道法原理,在天然边坡或开挖形成的边坡、基坑原位岩土体中近于水平设置加筋杆件并沿坡面设置混凝土面层,使整体土工系统的力学性能得以改善从而提高边坡、基坑稳定性的原位加筋技术。    土钉可被视为小尺寸的被动式锚杆[部份类似于全长粘结型锚杆],分为钻孔注浆钉与击入钉两种,土钉材料为角钢、圆钢、钢筋或钢管。
 土钉支护和锚杆支护统称为土钉墙支护,它们两个长短不同,土钉不能拉伸,受力方向一定,而锚杆由两或三根钢绞线组成,可拉伸。  一般来讲,土钉是用焊管直接打入土体、压浆;锚杆一般是先成孔、然后植入钢筋、压浆 
1、土钉全长注浆,锚杆分自由端和锚固端。  
2、土钉一般要求坡面有倾角(就是坡面不立直),而锚杆坡面一般都立直。  
3、他们的力学作用原理不同。锚杆基本上是反力进行平衡;土钉是和土体形成整体,可以看成是提高土的性质的作用,所以作用比较有限。
4、现场施工不同,土钉一般都是先成孔,再挂网,放土钉注浆;而锚杆基本边钻孔进锚杆,同时注浆。 其他什么间距啦等各方面都不一样,最重要还是作用原理不同,导致工艺不同,  土钉是一种土体加筋技术,以密集排列的加筋体作为土体补强手段,提高被加固土体的强度与自稳能力;   锚杆是一种锚固技术,通过拉力杆将表层不稳定岩土体的荷载传递至岩土体深部稳定位置,从而实现被加固岩土体的稳定。  锚杆都要穿过土坡的滑动面,甚至锚固到岩层上(如果钻了35米以上还不能到岩层,一般就不再钻了),其作用就是相当于把滑动面两侧的土体联合到一起,不让其产生滑动破坏;而土钉的长度较短,并不保证穿过滑动面,它的作用是和土体一起形成重力式挡土墙。一般来说,锚杆的长度是上面的锚杆长,下面的锚杆短,土钉的长度是上短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