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的质量问题及对策

       【摘要】根据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特征,分析了其节点施工的几个问题,施工的质量问题及对策。进而解决了钢筋混凝土节点位置的施工难题。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质量问题,对策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主要由混凝土主梁、次梁和柱形成的框架,这是整个建筑物的骨架,在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中,需要保证梁、柱构件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延性,同时确保梁柱节点具有一定的抗剪强度,防止框架结构过早破坏。在我国现代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成为使用最多的结构形式之一,但是在施工中,构件截面往往过大,施工周期长,同时施工工艺对结构耐久性、安全性、构件的承载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且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梁柱节点的质量控制也存在许多问题。

  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往往通过框架节点核心区进行内力传递,节点处受力比较复杂,既要传递由次梁传递而来的荷载,同时需要传递来自于主梁的荷载,节点施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整体结构的刚度和延性,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延性是反映结构在受到荷载作用下,进入非线性阶段后承载力没有显著变化情况下结构变形能力,对于延性较大的结构,其产生的塑性变形也非常大,但是如果永久变形过大,结构就会在自重影响下出现坍塌。对于节点施工,出现问题往往是施工人员的技术存在问题,施工方法不正确,本文试图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施工问题进行探讨,旨在引起施工人员的注意。

  一、节点施工的几个问题

  1、节点施工强度与设计有一定差异

  根据钢筋混凝土设计规范,钢筋混凝土柱需要承受较大的轴向压力,并且截面高度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因此浇筑柱的混凝土等级需要很高,而梁板结构只需要承受本层荷载,可以采用较低等级的混凝土。但是在目前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往往采用商品混凝土泵送连续浇筑,习惯于将竖向构件和水平构件分两批进行集中浇筑,将节点区混凝土和梁板混凝土同批浇筑,这是因为在实际施工中要将节点和梁板混凝土分开施工存在一定的困难,施工出来的节点混凝土强度与设计就存在一定的差距。

  2、混凝土混用问题

  当混凝土组成材料的品种、规格相同时,不同的配合比所得到的混凝土强度也自然不同,在施工中,混凝土强度一般都是设计好的,其配合比也是一定的,当施工中混凝土制备和称量出现错误,得到的混凝土强度就会和设计值有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等级混凝土结合处进行施工时,结合部混凝土在振捣过程中会相互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新的混凝土配合比,产生了新的混凝土强度。

  3、两种混凝土结合处的问题

  在梁柱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需要做好浇筑处理,施工缝一般指前一层混凝土浇筑完成,间歇一段时间以后才进行上层混凝土浇筑,当新混凝土浇筑时,旧混凝土已经发生了初凝现象,就必然在交界面出现施工缝。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应该尽量避免施工缝的出现,但是遇到不可避免因素产生施工缝时,一般不会对结构强度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无法满足“强剪弱弯”设计原则,结构容易发生剪切破坏。如果在柱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立即进行梁板混凝土浇筑,这时会在节点处形成一个强度过渡区,过渡区的混凝土强度是由于两种不同等级混凝土混合而得到的,这样的施工不会产生施工缝,也不会产生不利的剪切影响。

  4、节点核芯区箍筋质量的控制不受重视

  在现行混凝土设计规范中,对节点区域箍筋的安装、绑扎等进行了要求,保证混凝土的框架是各个构件的交汇点,通过节点传递由上部、水平传递而来的荷载,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框架节点内应该设置水平箍筋,并且应该符合柱中箍筋构造规定,但是箍筋的间距不得大于250mm。对于四边均有梁与之相连的中间节点,节点内可以只设置矩形箍筋,当顶层端节点内设有梁上部纵筋和柱外侧纵向钢筋的搭接接头时,节点内水平箍筋应按照纵筋搭设范围内的箍筋的设置要求确定。

  二、主梁与次梁节点

  1、吊筋和附加箍筋

  吊筋往往设置于主梁的内侧或次梁的下侧,在绑扎过程中,向上弯起45°;附加的箍筋位于主筋上、次梁的两侧,每边设置3根,间距控制在8d以内,且不得大于100mm。在节点设计中,次梁在负弯矩的作用下,容易在主梁内侧形成开裂;次梁上的荷载通过水平向传给主梁,当次梁上部的荷载过大时,容易在主梁底部混凝土上产生八字形裂纹。为了避免次梁与主梁混凝土上出现裂纹,应该控制好节点施工,并在节点处主梁上设置吊筋,保证次梁上部荷载传递过来时主梁截面上部形成受压区。

  吊筋和附加箍筋设置对梁柱节点受力有很大作用,可以有效的防止主梁底部出现裂缝,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设计图纸没有做出注明,或者施工技术人员忽视了吊筋的设置,容易出现受力不满足要求,即使施工技术人员做了附加箍筋的设置,没有做好间距、长度控制,也不能达到防止裂缝出现的情况。因此,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应该熟读设计图纸,做好钢筋绑扎工作,保证吊筋和附加箍筋的设置、数量都满足要求,不得擅自减少或更变箍筋的数量。

  2、主次梁负弯矩钢筋位置

  按构造要求,次梁的负弯矩钢筋应放在主梁负弯矩钢筋之上,这样才能在梁支座截面强度计算时,次梁与主梁受拉钢筋的As取值保持一致。实际施工时往往本末倒置,将次梁的负弯矩钢筋放在主梁的负弯矩钢筋的下面,这种施工方法是错误的,应避免。

  三、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的对策

  1、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问题

  针对文献规定,控制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节点施工质量,需要控制节点核芯区混凝土强度与梁柱施工,为了保证施工的方便性,可以直接在梁端设置垂直交界面,混凝土浇筑后采用快易收口网,避免在板内设置交界面,可以在保证施工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施工难度;同时在施工中,尽量避免出现施工冷缝,可以在节点区域内混凝土浇筑时采用塔吊吊运漏斗进行浇筑,对于梁板混凝土则可以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

  2、核心区箍筋施工的问题

  在安装梁钢筋之前,把整体骨架套入柱纵筋并用垫木搁置在楼板模板面上,然后穿梁纵向钢筋并绑扎,待梁钢筋安装完沉梁时,节点区骨架就与梁整体下落,且不会出现变形、开口的问题。这种方法可保证节点区箍筋的间距与数量,实施效果很好,使得节点区箍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

  3、混凝土保护层厚度问题

  在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施工过程中,由于节点处钢筋众多,有柱筋、横向板筋、构造钢筋、箍筋等,这些钢筋相互交错,给混凝土浇筑带来一定的困难,同时也为保护层设置带来一定的难度。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措施来解决内层钢筋保护层厚度设置问题:

  (1)在内层箍筋绑扎时,可以将处于节点区域附近的箍筋尺寸减小2-3cm,以保证箍筋和梁柱钢筋绑扎,避免出现梁截面小而箍筋大的问题。

  (2)根据规范规定:当梁、柱中纵向钢筋的保护层厚度>40mm时,应该对保护层做好防裂构造措施,如在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偏大的地方铺设一层钢丝网,并与梁钢筋做好绑扎,有效的防止钢筋表面出现裂缝。

  四、结束语

  以上施工方法在实践中有效解决了钢筋混凝土节点位置的施工难题,从而保证了节点的施工质量,保证了建筑物的刚度、延性和承载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小旺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理解与应用》 2002年

  【2】李国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2002年

  【3】周立斌 《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同的梁柱节点处理的几个问题》 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