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体积基础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及防治

  摘要:本人对现浇大体积基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与探讨,并提出观点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体积基础;混凝土裂缝;原因;防治

  在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逐步加快,特别近年来,房产建筑业越来越大,大体积基础混凝土越来越多,如果不有效地控制裂缝出现就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影响房屋受命,所以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建筑企业的关注。

  下面笔者就现浇大体积基础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

  一、裂缝产生的原因

  1、塑性裂缝

  塑性裂缝在结构表面出现,又称龟裂,产生的原因大致有:①混凝土不及时养护,表面游离水分蒸发过快,产生急剧的体积收缩而产生裂缝;②使用收缩过大的水泥;③水灰比过大也可产生此类裂缝。

  2、干缩裂缝

  干缩裂缝是表面性的,宽度较细,其走向纵横交错,没有规律,产生的原因有:①混凝土成形后养护不当,由于混凝土收缩而产生表面开裂;②采用含泥量大的粉砂配制混凝土;③混凝土过度振捣;④混凝土构件长期露天堆放。

  3、温度裂缝

  温度裂缝的形成是多样的,表面温度裂缝无一定规律性,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一般与短边方向平行或接近平行,裂缝沿全长分段出现,中间较密。温度裂缝多发生在施工期间,产生的原因有:①表面温度裂缝,多由温差较大引起,混凝土结构在硬化期间水泥放出大量水化热,内部温度上升,使表面和内部温差很大,使混凝土表面收缩而产生裂缝;②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大多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

  4、设计方面

  ①建筑形状设计造成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在住宅建设中偏长的条式楼房更容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引起楼房的拉裂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开裂;②住宅中一些钢筋混凝土现浇板的裂缝,也是由荷载作用方面直接引起的。由于设计人员在进行现浇板的配筋计算过程中,通常只是根据其承载能力来确定配筋量,而往往忽略了对板在正常使用阶段由其承受的荷载而引起的挠度及裂缝宽度的验算,由此而引起四角裂缝的产生。③房屋长度过长,而又未考虑设置伸缩缝,当房屋的自由伸缩达到应设置伸缩缝要求的间距时,就会引起裂缝的产生。此外,平面布局凹凸较多,即转角也越多,这些转角处由于应力集中形成薄弱环节,当混凝土收缩及温差变化时易于产生裂缝。④设计板厚不满足构造要求,又不做挠度验算,使梁板成型后整体刚度差,挠度偏大,引起板四角裂缝。⑤在混凝土板的设计中,特别是水电专业,大多将电气强弱电等线管直接敷设于混凝土板中,甚至有些部位很多根线管交叉叠放在一些,令PVC线管错叠处混凝土板的厚度大为削弱,抗弯强度大大降低,必然引起该处板面开裂。

  5、施工方面

  ①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由于过分振捣和抹干压光,引起混凝土的塑性收缩,产生裂缝。②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工艺不当,致使支座处钢筋下陷,使板面沿梁支座处产生裂缝;过早拆模,或者在混凝土未达到规定时间就上荷载,造成混凝土板的弹性变形,当混凝土早期强度较低时承受弯拉等复合应力,导致混凝土板产生断裂缝。③后浇带施工不慎时未留企口缝、板的后浇带支撑模板时间不够、疏松混凝土未彻底凿除等都可造成板面的裂缝。④在混凝土板内铺设的暗装水电线路套管铺设不当,如铺设不够牢固、集中铺设、上下交叠铺设致使水管、电线套管上皮落在混凝土层厚度1/3以上,保护层不足,造成板面沿管线长度方向产生裂缝。⑤混凝土施工时水泥的水化作用,引起混凝土凝缩和干缩,因养护不足产生裂缝。此外,混凝土内外温差变化较大,也会引起一定的裂缝(温度裂缝)。⑥工序安排不当造成板面裂缝。当前由于工期经济化,一般主体结构的每个楼层施工速度平均为5~7天左右,有的不足5天一层。因此当楼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还不足24小时的养护时间,就忙着上层施工,这就使大开间部位的房间收缩值大,更容易在强度不足的情况下受材料吊卸冲击振动荷载的作用而引起不规则的受力裂缝。

  二、裂缝的防治

  1、塑性裂缝的防治:①严格控制水灰比、坍落度及水泥用量。②掌握好二次打磨时间。③加强养护。④不得使用过期、受潮水泥。⑤浇筑混凝土前应先淋透模板,使混凝土自身养护,避免混凝土产生裂缝。

  2、干缩裂缝的防治:①严格控制砂、石含泥量,一般在5%以内,严格控制混凝土坍落度及水泥用量。②加强混凝土养护,按规范要求的规定时间养护,一般在7~14天。③混凝土浇筑前要提前淋透模板,使混凝土自身养护。

  3、温度裂缝的防治:①防止混凝土内外温差及混凝土表面梯度,防治表面裂缝。②防止混凝土温度过高,产生裂缝。③加强混凝土保养,按照不同的水泥种类进行养护。④在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用草帘或草袋覆盖并洒水保养,以免混凝土内表面温度急剧变化产生裂缝。

  4、设计方面的裂缝防治:①住宅的建筑平面应当强调规则布置,分散和减轻集中荷载。现浇露天结构平面长度超过30~35米要设置变形缝。加强地基处理,避免地基不均匀沉降。可以通过调整基础的选型来对楼房沉降和沉降差进行控制。如采用深基础及桩基础等方式,以减少这类裂缝的发生。②在板角增加辐射筋。现浇板的四周在设计上都已配置负筋,但针对绝大多数裂缝产生于板角这一现象,在板角四周增设配置长度为1.5米左右的辐射筋,使产生裂缝的应力作用方向与辐射筋相一致,能有效地抑制或减少发生45°左右的斜角裂缝。③平面布置上尽量减少凹凸现象和设置必须的变形缝。④现浇板设计厚度不宜小于110mm,现浇板中埋设线管时,线管外径不宜大于板厚的1/3,线管外侧至现浇板板底或板面的距离不小于25mm。

  5、施工方面的裂缝防治

  ①在施工过程中,应保证模板的刚度,模板支撑的选用必须经过计算,除满足强度要求外,还必须有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同时要严格控制拆模时间,应根据工期要求,配备足够数量的模板周转套数,保证按规范要求拆模。②对于板周边支座处的负弯矩钢筋、板四角的放射钢筋和阳台板钢筋,绑扎时位置要正确,同时必须设置钢筋支架,将上述钢筋固牢架设,支架的间距应≤1m。③严格控制板面负筋保护层厚度。现浇板负筋要按设计要求放在板上面,有梁通过或隔断时一般放置在梁钢筋上面或与梁钢筋绑扎一起,为了控制好负筋保护层厚度,必须采用螺纹10~14的钢筋马凳,纵横间距800mm左右来固定负筋的位置,并用电焊打马凳与负筋焊牢,使马凳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位移,保证负筋不下沉,从而有效控制负筋保护层的厚度,不使板负筋保护层过厚而产生裂缝。④在混凝土浇捣前,应先将基层和模板浇水湿透,浇捣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振捣充分而又不过度。在楼板浇捣过程中要派专人保护钢筋,避免踩弯面层负筋的现象发生。混凝土浇捣后,在终凝前须用木蟹进行两次压抹处理,以提高混凝土表面的抗裂能力。 

  三、结束语

  以上对大体积基础混凝土出现一些裂缝现象的分析,提出了一些看法,总结了一些经验。但要彻底消除混凝土板裂缝现象,尚有待不断提高施工技术和长期经验积累,要进行技术创新,采用更为科学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2]《建筑结构缺陷事故的分析及防治》,罗福午、江见鲸等,清华大学出版社

  [3]《建筑物的裂缝控制》,王铁梦,上海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