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后浇带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施工缝,是为克服温度收缩、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不利因素而设置的。后浇带的设计、施工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的重要一环,目前除执行现有的规范规定的要求外,还要根据不同的工程性质、特点、作用,认真设计,精心施工,才能保证每个工程项目的整体性、完美性和使用性,才能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建筑;后浇带;施工
后浇带是包括基础及上部结构在内的整个建筑物施工中的预留缝,待高层主体结构完成后再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在整个主体结构施工中既解决了高层主体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后浇带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三种: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者,称为后浇沉降带;用于解决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者称为后浇收缩带;用于解决混凝土温度应力者,称为后浇温度带。后浇带一般可同时考虑几种作用但终究是临时性措施,待将该处混凝土补齐后,才能得到发挥,所以施工也有其特点。
一、后浇带施工问题
(1)施工后浇带的两侧宜采用钢筋支架铅丝网或单层钢板网隔断,并按规定做成企口式,但有的工程采用木模隔断做法。由于钢筋不断,木模缝隙较大,浇注混凝土不易保证质量。对楼板的后浇带两侧,有的不支模,留成自然搓,更不易保证质量。
(2)施工后浇带一般预留800mm宽,钢筋应保证准确位置而连续不断。在施工中,由于对钢筋的保护措施不力,有些板的钢筋被踩弯或压弯,虽相对数量不多,但若不采取补救措施就浇注混凝土,则对板结构受力不利。如某高层建筑与裙房连接处的后浇带,现浇板由于钢筋直径小,后浇带又宽,施工中未采取保护钢筋措施,造成许多钢筋变形,不得不采取补强措施。
(3)有些施工后浇带时,不完全按照设计图纸要求施工,设计要求留企口缝,实际留直槎,板的后浇带处不支模板,留成斜坡槎,虽然浇注混凝土前经清刷、凿毛,但不认真。疏松混凝土未完全彻底凿除,使混凝土补齐后连接较差。如某高层商场,裙房与高层连接处的后浇带,用不收缩混凝土补齐后,个别位置出现了裂缝。
二、几点分析
(1)高层主体建筑与低层裙房之间是否需要断开,是应设永久性变形缝,还是设临时性变形缝,或不设缝,要根据地基、基础及上部结构等具体条件区别对待。当建筑物位于基岩层或卵石层上,或采用桩基、深墩时,其沉降变形量很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主体与裙房基础可做成整体,不必设缝;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高,且厚度较大时,在这样的地基上,高层与裙房的差异沉降量较大,宜设永久性变形缝,使高层与裙房彻底脱开;当地基压缩性不高,沉降值差异不大,且沉降完成较快,所留施工后浇带补齐后,连成整体的结构完全可以承受剩余沉降差产生的结构内力,宜设临时性变形缝,即施工后浇带。
(2)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设缝问题,除应考虑地基及上部结构外,尚应考虑建筑平面体形。由于高层主楼的结构刚度与低层裙房的结构刚度相比,相差悬殊,若裙房在主楼一侧伸出较长,则由于建筑物结构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偏心距较大,在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产生扭转影响也较大。一般情况下,若裙房在主楼一侧较长,其与主楼组合起来的总长,与高层主楼的长度之比超过2.5时,宜设永久变形缝,将高层与低层结构完全脱开,当然也就不存在施工后浇带的问题;当裙房与主楼总长与主楼长度之比不超过2.5时,则可考虑不设永久变形缝,而设临时变形缝,即施工后浇带,待高层主体完成后浇注补齐,以减少高低层之间的差异沉降。
(3)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择在结构内力较小的部位,一般选在柱跨3等分的中间部位,或从梁、板的1/3跨部位通过,或从纵横墙相交的部位或门洞口的连接处通过。位置确定后,在图纸上明确标定,必须按图施工,不能随意变动。施工后浇带的断面形式是保证结构有效连接极其重要的一环,必须认真设计,精心施工。设计要有断面详图及结构要求,施工须保证断面两侧范围内后浇混凝土的设计强度要求。断面两侧须按设计要求支模,留成企口式,不能留不支模的坡槎。后浇带浇注前,必须凿毛并清刷干净,采用微膨胀混凝土或无收缩混凝土灌注,强度也应提高一级。
(4)后浇带混凝土的灌注时间,原则上应在高层主体结构完工之后,使高层先施工、先沉降,把高层与低层的差异沉降放过一部分,以减少灌注混凝土后的差异沉降量。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当高层主楼采用以摩擦桩为主的桩基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大,应待高层主体结构完成后,再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灌注施工;当高层主楼基础做在卵石层或基岩上,或以端承桩为主的摩擦桩时,由于高层沉降量较小,可根据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确定在高层主体结构到一定高度时,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灌注施工。
(5)后浇带的施工质量问题,是影响其能否达到设计要求的关键,因此,要认真熟悉图纸,领会设计意图,制定施工方案,杜绝在后浇带处出现混凝土不密实等问题的出现;杜绝不按图纸要求留企口缝,施工中钢筋被踩弯,浇注混凝土后产生裂缝等;更要杜绝在未浇注混凝土前,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或全部拆除,使梁板形成悬臂,而造成变形等。后浇带浇注混凝土后,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检测,并将数据纪录在案,
如出现裂缝等问题,应认真检查原因,精心处理。
三、后浇带渗水的常见原因分析
(1)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施工过早,而后浇带两侧结构混凝土收缩变形尚未完成。
(2)不按设计要求使用无收缩混凝土,用普通混凝土应付。
(3)施工组织不当,后浇带两侧上部结构浇灌混凝土的落差较大,以及设计中存在着局部不合理的现象,使得后浇带接缝处产生过大的拉应力。
(4)浇灌前对后浇带混凝土接缝的界面局部有遗留的零星模板碎片或残渣未能清除干净。
(5)后浇带在底板位置处长时间的暴露,而使接缝处的表面沾了泥污,又未认真处理,严重影响了新老混凝土的结合。
(6)垫层上做好的防水层在灌注底板混凝土前遭到破坏(如被坠物砸伤)未作修补就灌筑后浇带混凝土,留下隐患。
(7)施工缝作法不当,特别是后浇带两端,往往将施工缝留成直缝。
(8)柔性防水材料本身性能的局限性,防水层的抗拉强度低,延伸率小,抗裂性好,对温度变化较敏感,在遇到不利因素影响时,往往经受不住各种应力的作用而被破坏。
结束语:后浇带的设置解决了高层建筑物中,连在一起的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的差异沉降问题,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通过设置后浇带,使大体积混凝土可以分块施工,加快了施工进度,缩短了施工工期。由于不设永久性的沉降缝,简化了建筑结构设计,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性,同时也减少了渗漏的因素。故此方法在现代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应用较多。后浇带的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处理不当极易造成质量事故,轻则开裂渗漏,重则危及结构安全,所以在施工中应给予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