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业高速发展,大跨度和超长结构越来越多,施工普遍采用商品混凝土,为控制现浇结构裂缝,设计中大多采用后浇带控制浇结构裂缝。施工后浇带的设计和施工直接影响到结构的安全性与经济性,应做好后浇带的设计与施工,确保结构的质量。文章论述加强工程后浇带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从施工技术、施工管理两方面提出加强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具体措施。并结合自身工作实践,从模板支撑,后浇带内钢筋的处理,混凝土浇筑的处理等方面阐述了后浇带的施工管理措施,从而保证后浇带施工质量。
【关键词】后浇带技术;设计;施工;控制要点
1. 后浇带的概念和分类
(1)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匀沉降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规范要求,在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2)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中超长结构,大底盘多塔式结构或形体不规则结构的建筑不断涌现。特别是对地下防水有特殊要求的超大面积地下建筑的不断出现。广大建筑师为了建筑立面及空间使用功能的要求,又往往希望结构工程师不留变形缝。这就要求在结构设计中,设计者必须认真对待由于超长给结构带来的不利影响,因为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最大间距有着严格的要求。当增大结构伸缩缝间距或者是不设置伸缩缝时,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止结构开裂。在适当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的各项措施中,可以在结构施工阶段采取必要的保温等防裂措施,用以减小混凝土收缩不利影响,或者用设置施工后浇带的方法增大伸缩缝最大间距。我国建筑施工常用的做法是设置施工后浇带。当建筑物存在较大的高差,但是结构设计根据具体情况可不设置永久变形缝时,例如高层建筑主体和多层(或低层)裙房之间,也常常采用施工后浇带来解决施工阶段的差异沉降问题。这两种施工后浇带,前者可称之为收缩后浇带,后者可称之为沉降后浇带。
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3)通常在设计中,我们是写在结构设计总说明中,设置后浇带的位置、距离通过设计计算确定,其宽度常为800~1200mm;后浇带部位填充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须比原结构提高一级。
2. 后浇带的质量通病分析
原因分析:
2.1 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施工过早,而后浇带两侧结构混凝土收缩变形尚未完成。
2.2 接口处不支模,留成自然斜坡槎,使施工缝处混凝土浇捣困难,造成混凝土不密实,达不到设计强度等级。如果是地下室底板还易产生渗水现象。 2.3 浇灌前对后浇带混凝土接缝的界面局部有遗留的零星模板碎片或残渣未能清除干净。
2.4 后浇带在底板位置处长时间的暴露,而使接缝处的表面沾了泥污,又未认真处理,严重影响了新老混凝土的结合。
2.5 施工缝作法不当,特别是后浇带两端,往往将施工缝留成直缝。而被破坏。
2.6 后浇带跨内的梁反在后浇带混凝土浇注前,两侧结构长期处于悬臂受力状态,在施工期间,本跨内的模板和支撑不能拆除,必须待后浇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值的100%以上后,方可按由上向下顺序拆除。有些施工单位,施工期间模板准备不足,或考虑资金等因素,提前拆除后浇带跨内的模板和支撑,造成板边开裂,使结构承载能力下降。
2.7 杂物落入后浇带内,给以后清理工作带来困难,污染钢筋、钢筋变形、堆积垃圾。
3. 建筑工程中后浇带技术的控制要点
3.1 后浇带设计控制要点。
3.1.1 后落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缝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3.1.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3.1.3 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方认可。
3.1.4 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高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m为宜。
3.1.5 后浇带处的梁板受力钢筋不许断开,必须贯通。如果梁、板跨度不大,可一次配足钢筋;如果跨度较大,可按规定断开,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3.1.6 后落带在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3.1.7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弯矩虽大,但剪力很小。
3.1.8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3.1.9 建议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宜小于0.5%,钢筋应尽可能选择直径较小的,一般10到16即可,间距尽量选择较密的,宜不大于150mm,细而密的钢筋分布对结构抗裂是有利的。
3.2 后浇带具体施工环节的施工要点。
3.2.1 模板支设。
3.2.1.1 根据分块图划分出的混凝土浇筑施工层段支设模板(钢丝网模板),并严格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进行。
3.2.1.2 由于后浇带模板须单独支设,自成一个单独的支撑体系与相邻的模板支撑体系分开。后浇带模板在本跨内应支设一个独立单元,模板拆除时应暂时保留不拆。待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并达到设计强度后方可拆除。
3.2.2 混凝土后施工缝的处理。
3.2.2.1 施工中必须保证后浇带两侧混凝土浇筑质量,防止漏浆,或混凝土疏松。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清理带内水泥浆及垃圾,底板钢筋应调整,除锈,保证板下口钢筋有足够的保护层厚度,然后用清水冲洗施工缝,保持湿润24h,并排除积水。
3.2.2.2 对木模板处的垂直施工缝,可用高压水冲毛;也可根据现场情况和规范要求,尽早拆模并及时用人工凿毛。
3.2.2.3 对于已硬化的混凝土表面,要使用凿毛机处理。
3.2.2.4 对较严重的蜂窝或孔洞应进行修补。在封闭施工后浇带之前,应将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干净,做好钢筋的除锈工作。
3.2.2.5 对于底板后浇带,在后浇带两端两侧墙处各增设临时挡水砖墙,其高度高于底板高度,墙壁两侧抹防水砂浆。
3.2.2.6 为防止底板周围施工积水流进后浇带内,在后浇带两侧50cm宽处,用砂浆做出宽5cm,高5~10cm挡水带。
3.2.2.7 后浇带留设后,应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垃圾杂物掉入后浇带内。保护措施可采用木盖板覆盖在上皮钢筋上,盖板两边应比后浇带各宽出500mm以上。
3.2.3 顶板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
3.2.3.1 不同类型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不同:伸缩后浇带视先浇部分混凝土的收缩完成情况而定,一般为施工后42~60天;沉降后浇带宜在建筑物基本完成沉降后进行。在一些工程中,设计单位对后浇带的保留时间有特殊要求,应按设计要求进行保留。
3.2.3.2 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用水冲洗施工缝,保持湿润24h,并排除混凝土表面积水。
3.2.3.3 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前,宜在施工缝处铺一层与混凝土内砂浆成分相同的水泥砂浆。
3.2.3.4 后浇带混凝土必须采用无收缩混凝土,可采用膨胀水泥配制,也可采用添加具有膨胀作用的外加剂和普通水泥配制,混凝土的强度应提高一个等级,其配合比通过试验确定,宜掺入早强减水剂,且应认真配制,精心振捣。由于膨胀剂的掺量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因此,要求膨胀剂的称量由专人负责。所用膨胀剂和外加剂的品种,应根据工程性质和现场施工条件选择,并事先通过试验确定配合比,并适当延长掺膨胀剂的混凝土搅拌时间,以使混凝土搅拌均匀。
3.2.3.5 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覆盖草包,蓄水养护,,养护时间不得不于28d。
3.2.4 地下室底板、侧壁后浇带的施工。
地下室因为对防水有一定的要求,所以后浇带的施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3.2.4.1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后再施工。
3.2.4.2 后浇带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施工规范第4.7.4条施工缝的防水施工的规定。
3.2.4.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其强度等级不得低于两侧混凝土。
3.2.4.4 后浇带混凝土养成护时间不得少28d。在地下室后浇带的施工中必须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3.2.5 后浇带施工的质量控制要求。
3.2.5.1 后浇带施工时模板支撑应安装牢固,钢筋应进行清理整形,施工的质量应满足钢筋混凝土设计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以保证混凝土密实不渗水和产生有害裂缝。
3.2.5.2 所有膨胀剂和外加剂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及产品技术资料,并符合相应标准的要求。
3.2.5.3 浇筑后浇带的混凝土必须按规范上试件留设的要求留置试块。有抗渗要求的,应按有关规定制作抗渗试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