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构造柱是房屋抗震设防的重要构造措施。构造柱从竖向加强墙体的连接,与水平方向的圈梁构成空间骨架,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增加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确保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是提高砖混结构抗震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砖混结构;构造柱;施工问题;治理措施
1.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1柱中心线(轴线)位移,钢筋骨架倾斜、主筋位移
为保证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使构造柱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13中对构造柱施工技术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构造柱从基础到顶部时应正贯通,必须垂直,中心线(轴线)对准。但是,在施工中由于钢筋骨架支立不牢固,加之有些操作者事先预制,经过吊装,造成骨架因自重而倾斜和绑扣松动。如果不及时校正,墙体也随之偏斜导致上一层构造柱钢筋位移。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施工人员不在柱的钢筋骨架内加支撑,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搬动构造柱主筋或用振捣棒撬动钢筋,致使构造柱主筋位移。更有甚者发现钢筋位移后不经处理,将构造柱主筋随意弯折就位,从而造成工程隐患的存在。
1.2构造柱箍筋加密区数量不足、拉结筋数量、长度不足、位置不正确
规范、规程或设计明确规定,拉结筋数量为每120mm墙厚设置1!6拉结钢筋(120mm厚墙放置2"6拉结筋,370mm厚墙放置3#6拉结筋);沿墙高间距不应超过500mm;每边埋入墙体长度不应小于1.0m;未端应有90度弯钩。构造柱箍筋应在圈梁(楼板)上下或基础上不应小于450mm或1/6层高范围内,箍筋间距不宜大于100mm;在搭接接头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构造柱所处位置不同:有十字形、T字形、L字形、一字形,并且有240墙与240墙交接和240墙与370墙交接等多种形式,还经常遇到门窗洞口等,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上操作者的技术素质及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经常出现柱箍筋加密区、箍筋拉结筋数量不足,间距过大或形式、长度、位置不正确等问题,从而降低了抗震设防要求。
1.3墙体马牙槎砌筑错位
构造柱部位砖墙设置马牙槎是为了使砖砌体与构造柱结合牢固,形成配筋砌体,也可以利用马牙槎的外露面检查构造柱混凝土的质量及清扫钢筋上沾污的砂浆。规范、规程明确规定,构造柱与墙体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300mm;构造柱与马牙槎砌筑时,应先退后进,马牙槎进退尺寸不小于60mm,上下交错。在施工中,经常发现有的不留马牙槎;有的留置不正确:先进后退,一侧进一侧退,错位偏行等现象发生,真可谓千奇百怪、无奇不有。
1.4构造柱烂根、断条,出现蜂窝、麻面、孔洞
构造柱在施工中,由于每层构造柱的根部均低于楼板顶面,容易形成一个凹坑。而在墙体砌筑时,砂浆、碎砖。木屑等杂物容易掉入坑内,混凝土在浇筑前如果不将这些杂物认真清理干净,会使构造柱根部杂层。不按顺序认真振捣产生漏振,造成构造柱蜂窝或孔洞。不按规定投料,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板内,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混凝土形成松散状态,造成振捣不实,出现混凝土断条及蜂窝、麻面、甚至孔洞等质量缺陷,致使构造柱失去应有的作用。
1.5构造柱处墙体变形、开裂
近年来,采用外墙外保温节能建筑,设计上外墙外保温厚度较以前变薄;加之开发商追工程进度。墙体砌筑砂浆强度未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即浇筑构造柱。再加上有些施工人员粗制滥造,模板支撑不牢就浇灌构造柱混凝土,这样就容易造成构造柱处墙体变形和开裂的现象发生。这种质量缺陷在工程中时有发生,必须引起施工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否则将会给工程留下难以补救的隐患。
2.预防措施和治理方法
鉴于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为确保工程的施工质量,应采取以下措施和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理。
2.1弹好构造柱中心线(轴线),支立牢固钢筋骨架
为解决好构造柱中心线(轴线)、主筋位移,骨架倾斜的问题,在绑扎构造柱前要弹好轴线,确定构造柱位置。在砌砖前,必须将下层轴线垂直引到上层构造柱的根部,将钢筋骨架支立牢固。在浇筑混凝土前检查构造柱基础或下层伸出搭接钢筋的位置,长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为固定构造柱钢筋位置,在砌筑马牙槎时,应沿墙高每500mm按规定设置水平拉结钢筋与构造柱钢筋绑扎联结。构造柱钢筋必须与圈梁钢筋绑扎连结,形成一封闭框架。砌筑马牙槎要三层一吊、五层一靠、保证构造柱马牙槎的垂直度和几何尺寸。砌完砖墙后应将构造柱钢筋进行修整,也可利用马牙槎将钢筋骨架位置校正,采取加设内支撑方式或绑钢筋垫块方式加以牢固以保证钢筋的位置及间距准确。
2.2构造柱加密区箍筋、拉结筋数量位置不正确
针对有些操作人员责任心不强,经常出现柱箍筋加密区未按规程或设计要求施工,造成箍筋数量不定,拉结筋未按规定设置:出现砌筑皮数不对或形式、长度的位置不正确。构造柱在柱脚、柱顶与圈梁相交的节点处主筋搭接区段内,应加密箍筋,加密范围应符合设计和《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多层砖房抗震技术规程》JGJ/TB要求。施工技术人员在施工前,必须做好技术交底,质检人员在钢筋绑扎过程中应认真检查核对操作人员要正确配料、放样、使用和设置。
2.3马牙槎砌筑应规范
不留马牙槎会降低墙体的整体性;留好马牙槎,掉里的砂浆不好清理,浇筑构造柱混凝土时,很难进入每个马牙槎内,容易使砖墙与构造柱形成较大的隔离。马牙槎留置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构造柱的质量,只有按规定留置,才能真正起到马牙槎的作用。因此在施工过程中,技术人员要做到腿勤、眼勤、嘴勤,及时发现问题,责令立即改正,只有按规范规程要求留置,才能真正起到马牙槎的作用。规程规定,砖墙与构造柱的连接处应砌成马牙槎,每一马牙槎高度不应超过300mm;马牙槎应先退后进,马牙槎进退尺寸不小于60mm,上下交错。
2.4防止构造柱混凝土烂根、断条蜂窝、麻面等缺陷
构造柱施工缝接槎处的松散混凝土和砂浆,剔凿清理干净。同时必须将砌体留槎部位和模板内的落地灰、砖渣和其他杂物清理干净,并在结合面处注入适量与构造柱混凝土相同的去石水泥砂浆。用塔吊吊斗供料时,将混凝土卸在铁盘上,在用铁锹灌入模内,不应在吊斗直接将混凝土卸入模内,浇筑混凝土构造柱:先将振捣棒插入柱底根部,使其振动在灌入混凝土,应分层浇灌振动,每层厚度不超过50cm,边下料边振捣,连续作业浇灌到顶,确保柱体混凝土内实外光。
混凝土存在麻面、蜂窝、孔洞、露筋、夹渣等缺陷。主要原因是振捣不实、漏振和钢筋位置不准确。缺少饱和层垫架措施。因此,在浇灌构造柱混凝土前,施工技术人员或质检人员应检查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休整。振捣时不得触碰钢筋和模板,必经认真进行振捣,不得有漏振现象。
【参考文献】
[1]梁海宏.砖混结构房屋构造柱与圈梁在施工中易忽视的问题及相应措施[J].消费导刊,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