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质量的构造柱,能够明显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保证建筑物的稳定与安全性。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构造柱施工质量的控制应贯穿施工全程,以减少和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本文对砖混结构构造柱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构造柱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砖混;构造柱;问题;质量;措施 

  根据抗震设防的要求,多层混砖混结构建筑,的转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应设置构造柱,构造柱的两端设置混凝土圈梁,形成封闭的框架体系。有资料表明,砖砌墙体增设构造柱后可明显提高建筑物体对侧向挤出塌落的约束能力,使建筑砌体的抗剪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砖混结构构造柱的施工质量,会对整个砖混建筑物的安全产生影响,构造柱的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抗震能力作用,还会对建筑物的整体性产生不利影响,给建筑工程埋下质量隐患,因此必须充分认识构造柱施工质量的重要性。 

  构造柱多设置在墙体的转角部位、端部或者T形交接处,贯通整个建筑高度并与建筑的圈梁混凝土现浇为一体。构造柱按楼层进行逐层施工,大体按照钢筋绑扎、测量放线确定轴线位置、支立钢筋骨架支立、砌筑砖墙、找正构造柱钢筋、清理基础、支设模板、混凝土浇筑、模板拆除、混凝土养护的流程进行施工。从施工工艺能够发现,构造柱的施工与通常钢筋混凝土工程的施工有所不同,它必须同时满足砖砌体工程与混凝土工程施工的质量标准,同时两者的施工工艺相互影响,处理不当,将会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构造柱在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构造柱和砌体、根部和圈梁基础的连接性,同时拉结筋及马牙槎的留置应保证操作质量,以提高混凝土建筑的整体性。 

  一、构造柱施工中易出现的质量问题 

  构造柱是设置在多层砖混建筑砖砌墙体内部的钢筋混凝土柱,其主要是承载剪力等横向上的荷载,通过与建筑圈梁连接,能够明显提高砌体的抗震能力;构造柱在竖向实现了整个建筑物对正贯通,并与建筑各层圈梁的共同作用,构成一个与“小框架”相类似的空间体系,是一种提高多层砖混建筑物抗震能力的措施。建筑施工过程中构造柱施工如果存在质量问题,构造柱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与结构安全,给砖混结构建筑物质量安全埋下隐患。因此,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须确保构造柱的施工质量。构造柱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构造柱设计问题 

  1、建筑物设计时,设置数量与间距和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不符。构造柱设置数量过多,部分砖混结构建筑物在抗震砖墙数量少、抗震能力不足时,多通过增设构造柱的方式进行弥补,这导致柱体两侧砌体的长度不够;而部分建筑设计时构造柱存在漏设或少设现象。这都会导致构造柱无法与砖砌体共同作用,构造柱的抗震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安全。 

  2、构造柱埋置深度的设计不符合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造成构造柱下端与建筑物基础圈梁无法有效连接。构造柱的埋置深度应深入地下5cm,或锚入厚度不足5cm的基础中。 

  (二)构造柱施工过程中的问题 

  1、钢筋施工存在的问题 

  (1)钢筋错位 

  造成钢筋错位的原因主要包括:柱筋放线定位时偏离了设计位置;纵向钢筋位置不正、支位不稳,错位明显;砌体预留的柱位位置上下楼层存在偏差。 

  (2)接长度不够 

  纵向钢筋通常按照楼层的高度进行下料,下料的长度为楼层高+35d,钢筋的搭接位置多设置于各个楼层上。但是施工过程中部分钢筋的搭楼长度小于规定长度,部分拉结筋伸入砌体的长度不符合规定要求。 

  (3)箍筋设置不符合要求 

  加密区箍筋的数量、间距未按规定进行加密。箍筋加密区内构造柱与圈梁相交的位置,不应小于45㎝或者楼层高度的1/6,箍筋的间距不应超过lOcm,纵筋搭接区内间距不宜超过20cm。 

  (4)拉结筋少放或漏放 

  拉结筋未按设计规范设置,施工中,砌体与构造柱间的拉结筋经常漏放,拉结筋锚固长度不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2、马牙槎设置存在的问题 

  施工过程中,牙槎两侧的砖砌体表面未充分找平,模板无法与墙体紧贴;马牙槎未按规范要求留置,马牙槎退进不符合规范要求,更有甚者直接未设置马牙槎,±0.00以下的构造柱位置的砖砌墙,不预留马牙槎的现象更为普遍;马牙搓未按规范设置,造成构造柱的横向竖向的轴线存在误差。 

  3、混凝土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1)“露筋”与“麻面”现象 

  模板支设前钢筋骨架上未绑扎保护层垫块,构造柱根部圈梁部位未进行凿毛、清扫处理,根部存在灰碎砖块等杂质;浇筑构造柱时,存在骨料级配偏大或振捣不充分现象,致使混凝土出现结构离散的问题,构造柱的根部混凝土内部出现空洞,表面存在严重麻面、露筋现象。 

  (2)混凝土出现‘‘跑浆” 

  “跑浆”现象主要由的原因引起。一方面由于马牙搓两侧面砖砌体表面凹凸不平,模板无法紧贴墙体,出现跑浆;另一方面,由于模板拼缝不严,造成“跑浆”。 

  (3)混凝土强度不够 

  施工过程中,对构造柱在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构造柱在多层砖混建筑中并非承重结构,因而对构造柱混凝土的材料选择及配比合理性德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混凝土强度无法满足设计要求。 

  (4)混凝土接搓不好 

  构造柱根部清理不充分,混凝土在浇捣前模板内的落地灰、木屑等杂物未清理,新旧混凝土界面未冲洗、湿润,造成两次浇筑的混凝土接搓度不好,构造柱的整体性得不到保证。 

  (三)模板施工中出现的问题 

  1、施工中的模板质量较差,由于模板拼缝不严,模板无法紧贴墙体,致使构造柱棱角的混凝土发生漏浆,存在“跑浆”等质量问题。 

  2、模板未有效加固,出现跑模胀模。结果是事后打凿,造成构造柱钢筋保护层不够,影响砌体结构质量。 

  3、支设模板时模板的表面未刷脱模剂,同时有些建筑工程未赶进度急于脱模,导致混凝土表面发生严重粘连,钢筋外漏。 

  二、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建筑工程施工单位必须正确认识混凝土构造柱的重要性。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与实际的施工条件,制订有针对性的砖混结构构造柱施工质量控制技术措施解决构造柱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一) 对于嵌置于砖砌体内的混凝土构造柱,按照先砌纵横墙后浇筑构造柱的顺序施工,完成砖砌施工后形成“柱腔”,即为构造柱的预留位置。构造柱根据建筑物的墙体与圈梁的分层砌筑与浇注清理,进行分段施工。为确保不同楼层构造柱的中心线处于同一垂直线上,墙体砌筑后预留出的“柱腔”位置必须准确。因此砌筑过程中要对柱筋骨架的垂直度进行经常性的检查,钢筋骨架完成吊直校正后通过墙体拉结筋进行位置固定。混凝土浇捣前将构造柱的中心线引向预留“柱腔”的上口处,找齐钢筋骨架中心与构造柱中心线,确保构造柱位置准确。 

  (二) 按照规范的要求,构造柱施工中,马牙槎的留设宜采取先退后进的方式,进退的尺寸应大于6㎝,高度30㎝左右。当无设计要求时,构造柱宜优先设置于填充墙体的转角处、端部或者T形交接处;当墙体的长度超过5m 时,马牙搓应间隔设置,砌筑时应找水平及垂直,保证砌筑质量。 

  (三) 构造柱的截面厚度宜与填充墙的厚度相同,纵向配筋需满足设计规范的要求。纵向钢筋的端部应锚入到框架梁中,锚固的长度符合规范要求。对构造纵筋的位置进行测定,保证预埋插筋位置准确,并通过可靠措施予以固定,避免混凝土浇捣过程中出现偏位现象。当位置出现较大偏差时,可通过后植筋法对构造柱纵筋进行预埋处理。按照要求,砖砌体与构造柱之间应设置拉结钢筋,避免漏放和少放,拉结筋长度应沿砌体全高设置。砌块与构造柱之间的拉结筋按墙体厚度每12㎝ 设置一根。拉结筋设置在砌体的水平灰缝内,锚入墙体的长度不应短于50㎝。对于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7 度的建筑,锚入长度不小于1m,并于拉结筋的末端作90°弯钩。 

  (四) 为避免混凝土构造柱浇筑后柱脚孔洞、露筋、麻面、跑浆等质量问题的发生,在浇筑前应保证模板支设与混凝土振捣工作的质量。构造柱模板通常通过对拉螺栓固定两侧模板的方式进行支设,对拉螺栓设置于两侧的填充墙上,构造柱端部的一侧模板设置为超出柱高1m的喇叭式的进料口,进行混凝土浇筑时将进料口也满浇,确保构造柱顶部的混凝土与顶部圈梁间不留空隙,浇筑施工过程中通过小型振动棒进行插入振捣,确保混凝土振捣密实。 

  (五) 构造拄振捣施工过程中应对浇注柱段进行密切观察,避免发生漏浆、过振、因混凝土中间受阻导致浇注不到位等问题的发生。浇捣构造柱混凝土时,可使用插入式振捣棒进行分层振实,分层振捣的厚度不超过30㎝,振捣过程中避免振动砖墙及钢筋,以免出现墙体松动、钢筋骨架错位、拉结筋脱开现象。对构造柱与圈梁相交部位同时进行浇捣。浇注前对砖砌体与木模板进行清理、湿润,构造柱的底端应预留清扫口,便于对柱模板内的木屑、落地灰等杂物的清理。前后两段混凝土柱浇捣前,应对两段混凝土衔接处旧混凝土界面进行冲洗、湿润,并在旧混凝土界面上铺设厚度为1-2㎝的咸水泥砂浆,以保证两次浇筑的混凝土的接搓质量,保证混凝土构造柱的整体可靠性。 

  三、结束语 

  砖混建筑施工中构造柱的施工与其它的混凝土工程有所不同,按照先砌纵横墙后浇筑构造柱的顺序施工,大部分的构造柱在进行混凝土灌注时即被隐蔽,即使存在质量问题也不容易发现。因此在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施工技术标准与操作规程。构造柱作为建筑物主体重要的结构组成,施工工程中必须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构造柱的施工质量,这真发挥其抗震设防的作用。总之,施工技术人员必须明确砖混结构构造柱的工作机理与施工方法,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安全。 

  参考文献: 

  [1] 于德成,王刚. 砖混结构的构造柱在PKPM软件计算中的作用[J]. 山西建筑, 2008,(01). 

  [2] 王瑞平. 砖混结构温度裂缝的产生原因与预防措施[J]. 山西建筑,2006,(06). 

  [3] 杨小琳. 构造柱的工作原理及设置原理[J].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4] 唐丽波. 保证多层砖混结构楼房构造柱施工质量的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