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过工程实例,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施工质量缺陷情况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强的处理方法和相应质量控制的措施。 

关键词 构造柱 质量缺陷 防治措施 
  楼房建筑抗震性能优劣主要由3方面的质量来决定,即设计质量,材料质量和施工质量。设计质量靠施工来体现,材料质量靠施工发挥其作用,因此,整栋楼房建筑抗震性能的好坏,施工质量是关键。它直接关系到砖混结构各部位的强度和各轴线间连接的整体性,从而也关系到砖混结构建筑物在地震袭击下的承受能力。本文以石河子二医院附院楼工程为例分析构造柱施工产生质量缺陷的原因,并提出了具有操作性强的处理方法和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一、工程概况 
  石河子二医院附院楼为六层砖混结构建筑物,建筑面积1960.67 m2,层高3.6 m。构造柱共62根,其中分为“一”字形构造柱、“Γ”字构造柱和“T”字构造柱。在平面上设在外墙转角和内外墙交叉处;在竖向则从基础开始至顶层圈梁。构造柱断面为240 mm×240 mm,配筋4¢14,箍筋¢5,箍筋间距为250 mm。构造柱于墙体之间设有¢6拉结钢筋。该建筑物施工至三层主体时发现A轴线上的5号及9号构造柱有“烂根”、“漏振”、“空洞”和“钢筋位移”等严重的质量缺陷。经对已浇注完毕的构造柱逐个检查,其质量缺陷甚为严重,对建筑物的整体性已构成隐患和危害,必须采取加固补强措施方能保证结构安全。 
  二、附院楼的构造柱产生质量缺陷原因分析 
  1.构造柱表面酥松,强度不足。构造柱须嵌于墙体,所以,施工要求应将浅层楼层砌筑后再浇注混凝土。但是,由于浇注前没有将砖砌体和模板浇水润湿,致使构造柱表层混凝土的水分被砖砌体和模板吸收,表面脱水,降低了混凝土表层强度,形成表层疏松层,深度15 mm~35 mm。 
  2.构造柱全断面空洞断层,宽度达150~300 mm。浇注混凝土时一次投料高度达1.8 m,混凝土石子级配偏大,柱体钢筋和拉结筋严重位移,振动棒难插至底部,致使混凝土断层,全断面空洞。 
  3.构造柱与墙体砌体接触不良。砌筑墙体时留位不当,留位宽度仅60 mm,高度为一皮砖厚,即为小马牙槎,掉落在内的灰浆无法清理,在浇注混凝土时,很难将混凝土填入每一个马牙槎内,致使砖墙与构造柱形成空洞隔离。 
  4.构造柱底部“烂根”。构造柱施工中其柱腔底部未留清扫洞口,以便混凝土浇筑前,清除落入柱腔内的灰浆,砖块,木屑等杂物,致使构造柱根部出现上下混凝土隔离的软弱层。 
  5.构造柱钢筋表面挂浆断条。构造柱的钢筋骨架是先绑扎成型后再砌筑砖体,砌筑过程中砂浆粘挂在钢筋表面,浇注混凝土前没有清除,造成构造柱断面局部隔断,钢筋松动,严重破坏了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力。 
  6.构造柱主筋位移,骨架倾斜,箍筋滑脱下移。施工规范要求构造柱及其钢筋从基础至顶部必须垂直,轴线和钢筋位置准确,但施工中由于钢筋支立不稳,东倒西歪,浇注前未调整至正确位置,致使钢筋位移,倾斜达100 mm,箍筋滑脱下移,使柱身500 mm~900 mm一段呈现无箍筋状态。 
  7.构造柱模板与墙体的接触不紧密。由于局部墙体砌筑不平整,造成构造柱施工支模时,模板与砖墙面的搭接宽度大于60 mm以上,致使构造柱浇筑跑浆。 
  三、构造柱施工质量缺陷的防治措施 
  建筑结构施工图设计中采用了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措施是为了提高多层砖混结构的抗震能力,从理论上应该有效的。但关键在于施工质量,如果处理不好质量问题,构造柱的设置会适得其反,使砖砌体的平整性降低,反而不如不设构造柱。现就构造柱有关规定和要求,从施工实践出发,提出以下措施: 
  1.构造柱的钢筋骨架一般是砖墙砌筑之前先绑扎成型,然后开始砌筑墙体,构造柱的竖向钢筋宜采用焊接接头,纵筋与箍筋之间每一定宽度宜点焊并用钢管临时支撑,以免钢筋根部弯折,箍筋滑脱下移,整个骨架倾斜; 
  2.为确保构造柱混凝土和砖墙砌体的整体性,除应遵守规范有关条款外,关键是柱腔内的墙体务必留成大马牙槎。马牙槎的宽度不应小于60 mm,高度在5~8皮砖厚并使不同墙面的大马牙槎在同一个位置上。其优点:(1)使砖墙砌体与构造柱结合牢固,整体性强;(2)砖墙砌筑过程中,可利用马牙槎的外露面清扫黏结在钢筋骨架上的砂浆;(3)利用外露面来检查混凝土的浇注质量。 
  3.每层构造柱宜一次支模,一次浇注完毕。每层分两次浇注施工非常不便,且施工缝难以处理,两次浇注的构造柱整体性没有一次浇注的好。但只要对混凝土高度适当的调整和控制,亦可防止混凝土浇筑中产生离析现象和柱脚“蜂窝”。 
  4.构造柱浇注混凝土前应认真检查钢筋骨架和柱腔位置是否正确,若偏移应调整至正确位置再进行浇注混凝土。 
  5.每层墙体沿外墙面构造柱的根部留240 mm×120 mm的清扫口,以便清扫掉落入柱腔内的砂浆,砖块,木屑等杂物。清扫干净后将口砌死。 
  6.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前,应通过大马牙槎的外露面和柱腔根部的清扫口,将残留在柱腔内,钢筋上和马牙槎内的砂浆,砖块,木屑等杂物清理干净,以免产生“烂根”。 
  7.构造柱的混凝土浇筑前,应沿模板和砖墙自上而下充分浇水润湿,以免混凝土表面酥松,强度不足。 
  8.构造柱混凝土浇筑前,应在柱腔根部垫30 mm~50 mm厚与柱体混凝土浆同强度等级的水泥砂浆,以免混凝土离析,根部缺浆,造成“蜂窝”和弱层。 
  9.必须重视和加强混凝土的养护,以保证达到构造柱的设计强度要求。 
  参考文献 
  [1] GB 50011-200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 . 
  [2] 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 . 
  [3] 周长征,孟兆震.构造柱的质量通病与防治[J].山东煤炭科技, 2003 ,(3) :62-62. 
  [4] GB 50203-2002,砌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s] . 
  [5] 冉卫军.浅谈砖混结构构造柱施工质量缺陷及处理方法[J].山西建筑, 2005 ,31(10) :108-109. 
  [6] 张在宏,唐金焰.框架结构构造柱施工质量缺陷及防治措施[J].云南建筑,2007,4:98-100. 
  [7] 张祯文.浅析构造柱质量通病的防治[J].南钢科技, 2001,(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