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国地震频发,对砼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就是混凝土延性,这也是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抗震;延性;结构 

  中图分类号:TU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目前地震的发生及其强烈程度都具有不可预知性,当地震爆发时,建筑结构易发生弹性变形而受到损伤。因此提高建筑结构的延性设计是增强结构抗震性能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1砼框架延性设计的原则 

  在砼框架结构抗震设计中延性有四层含义:材料的延性、杆件的延性、构件的性、结构的延性。 

  材料的延性:发生较大的非弹性变形或反复弹塑性变形时强度没有明显下降的材料称延性材料。杆件的延性:构件中某一杆件(墙片中的连梁或墙肢、框架中的梁或柱)的塑性变形、能量吸收与耗散的能力。构件的延性:结构中某一构件(一片墙或一榀框架)的塑性变形、能量吸收与耗散的能力。结构的延性:通常指其整体塑性变形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 

  实际工程中很难做到结构中所用杆件、构件均具有较高的延性,通常的做法是:对杆件的延性要求高于对构件的延性的要求;对构件的延性的要求高于对结构的延性要求。 

  1.1加强如梁的两端、柱的上下端、抗震墙墙肢的根部等关键部位的延性。 

  1.2加强构件中关键杆件的延性。如壁式框架中窗间墙的延性,联肢墙中的窗裙梁的延性,框架(或框架筒体)中柱的延性。 

  1.3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的抗震结构中加强第一道防线构件的延性。如筒中筒的内筒延性,框架—抗震墙中抗震墙的延性。 

  1.4加强房屋周边、平面不规则结构突变处构件的延性。偏心结构应考虑扭转影响,加强刚度较弱一端构件的延性。 

  1.5加强结构罕遇地震作用下塑性变形集中的薄弱楼层的构件延性。 

  如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均匀的结构的底层的延性,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沿高度分布不均匀的结构的系数最小和相对较小楼层的延性,单层厂房的上柱的延性。 

  2砼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措施 

  2.1材料的延性设计 

  2.1.1纤维增强混凝土 

  在普通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各种纤维材料而形成的纤维增强混凝土,可很好的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延性。应用较成熟的是在混凝土中掺入体积率为0.8%~1.5%的随机乱向分布的短钢纤维的钢纤维增强混凝土。钢纤维按生产工艺常见有:切断钢纤维、剪切钢纤维、切削钢纤维、溶抽钢纤维,最有前途的是价格最低的溶抽钢纤维。 

  2.1.2高强混凝土 

  由于使用功能的限制,高、超高层建筑的框架柱截面尺寸不能随意加大,轴向压力又很大,其轴压比大,柱的延性往往很差,在地震作用下呈脆性破坏,为降低轴压比宜采用高强混凝土(同时应注意控制降低剪压比),以获得良好延性。 

  2.1.3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 

  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在高强混凝土中掺加纤维是一种改善高强混凝土脆性的有效措施。其拉伸应力—应变曲线在应力峰值后出现应变软化段,表明纤维增强高性能混凝土不仅大大提高了拉伸应力而且显著改善了高强混凝土的脆性。试验还表明,在同样纤维体积含量的情况下,钢纤维和碳纤维对改善高强混凝土的脆性比合成纤维更为有效。 

  2.2“强柱弱梁”的延性设计 

  柱是压弯构件,梁是受弯构件,框架梁的延性通常远大于柱的延性。有目的地增大柱端弯矩设计值,体现“强柱弱梁”的延性设计,实现梁铰侧移机构,即塑性铰应首先在梁上形成,尽可能避免在危害更大的柱上出现塑性铰。在强烈地震作用下,当结构发生较大侧移进入非弹性阶段时,框架保持足够的竖向承载力从而免于倒塌。 

  2.3梁柱的延性设计 

  2.3.1控制轴压比 

  轴压比指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值,以表示。轴压比是影响柱子破坏形态和延性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表明,柱的位移延性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下降,尤其在高轴压比情况下,箍筋对柱的延性不再发挥作用。因此在确定柱等轴压和压弯构件的截面尺寸时,要控制其轴压比。抗震设计时,希望框架柱最终发生受拉钢筋首先屈服的具有较好塑性的大偏心受压破坏。随轴压比的增大,会出现混凝土压碎而受拉钢筋并未屈服的呈受压塑性铰的小偏心受压破坏。受拉塑性铰的大偏心受压破坏延性好,有较大吸收能量的能力,因此也要控制其轴压比最大值。 

  2.3.2限制剪跨比 

  剪跨比是指截面弯矩与对应的剪力和截面有效高度的比值,以表示。 

  剪跨比λ>2为长柱,1.5<λ≤2为短柱,λ≤1.5为极短柱。构造合理的条件下长柱一般发生延性好的弯曲破坏,短柱易发生剪切破坏,极短柱发生剪切斜拉破坏。柱的剪切受拉和剪切斜拉破坏均属于脆性破坏,设计中应避免。 

  2.3.3降低剪压比 

  剪压比指截面上平均剪应力与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的比值,是结构抗震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关键指标。杆件塑性铰区的截面剪压比对其延性、耗能能力、强度及刚度有明显的影响,当剪压比超过一定数值时,混凝土会碎裂,杆件较早出现斜裂缝,此时即使增加横向钢筋的用量,也不能有效提高其受剪承载力。因此应降低剪压比(本质是要求杆件达到一定的面积指标)。 

  2.3.4加强约束箍筋 

  震害表明,框架柱的破坏一般发生在柱上下端1.0倍~1.5倍柱截面高度范围内,加密柱端箍筋,可侧向支撑纵筋防止纵筋压屈、承担柱子剪力、提高混凝土抗压强度及弹塑性变形能力。其中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程度主要与箍筋形式、体积配箍率、箍筋抗拉强度及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等因素有关。 

  2.3.5控制纵筋的配筋率 

  为获得较大屈服变形,防止柱在地震作用下过早屈服,应增大柱纵向钢筋的最小总配筋率,且每一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同时过大的配筋率易产生剪切破坏或粘结破坏从而使柱的延性变差,因此还应减小框架柱纵向钢筋的最大总配筋率。同时加大纵向钢筋的锚固长度。 

  2.4“强柱弱梁”的设计原则在地震作用下,要确保框架结构中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端,而不是在柱端,使框架结构形成梁铰机制。利用适筋梁良好的变形性能,来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在框架结构中,塑性铰出现的位置或者顺序不同,将使框架结构产生不同的破坏形式。柱中出现塑性铰,会引起结构倒塌;塑性铰出现在梁端,框架结构在破坏之前有比较大的变形,可以耗散比较多的地震能量,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柱的延性通常小于梁的延性。 

  2.5满足“强剪弱弯”的破坏形态 

  抗震设计时应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受弯承载力,使构件发生延性较好的弯曲破坏,防止在弯曲破坏前发生延性较差的剪切破坏。在进行框架梁和柱设计时,应该使构件的受剪承载力大于其受弯承载力,使构件发生延性的弯曲破坏,避免发生延性比较差的剪切破坏,保证构件在塑性铰出现之后不过早剪坏。这也是保证构件在塑性铰出现之后也不过早剪坏的有效措施。 

  2.6“强节点弱构件”的延性设计 

  节点核心区是抗震的薄弱部位,在弯矩、剪力、轴力作用下处于复杂应力状态。一旦破坏难以修复加固,所以设计时要使节点核心区的承载力高于与之相连的杆件的承载力,达到连接杆件充分发挥承载能力和变形能力的目的。节点核心区也是保证框架承载力和延性的关键部位,它包括节点核心受剪承载力及杆件端部钢筋的锚固。节点一旦发生剪切破坏或锚固钢筋失效,结构的赘余约束大为减少,抗震性能明显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倒塌。保证节点区不发生剪切破坏的主要措施是保证节点区的混凝土强度和密实性,并在节点核心区放置足够的箍筋。 

  结语 

  在当前砼框架结构设计中对提高抗震性能的设计不容忽视,一旦发生事故将不堪设想,这也是设计方式和计算手段在当前的建筑工程应用中是设计的重点和核心。在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时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使其具有多道抗震防线,从而实现我国抗震规范提出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设防目标。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是依据抗震等级对构件本身不同性质的承载力或构件间的相对的承载力进行内力调整,并依据规定的构造要求来达到结构延性的要求。 

  加强延性设计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目前还处于非确定性设计阶段,即概念性设计阶段。轴压比、剪跨比、配箍特征值等因素的影响已取得一定成果,但还有混凝土保护层、配箍形式等很多因素的影响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正跃,付云松.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延性设计的探讨[J]. 山西建筑, 2010,(26) . 

  [2]朱炳寅.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应用与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