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结构所在地的安评报告给出了地震加速度为0.165g,有何出处?在软件中应该如何定义地震动参数?

答:该值间接判断是安评人员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中的要求得到的一个中间量,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是以二类场地下设防地震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作为初始参考值的,各地区可查表得到,推测该值0.165g是在二类场地下设防地震下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15g的基础上,按照四类场地考虑附录E各类场地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调整后得到的值。

按照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地震动参数在v3系列后续版本程序中均提供的根据用户的建筑所在地理信息和场地类别确定地震动参数的功能。

2、根据抗震规范表8.1.3下的注2:当某个部位各构件的承载力满足2倍地震作用组合下的内力要求是,7~9度的构件抗震等级应允许按降低一度确定在SATWE中应该如何考虑?

答:该条要求不能在SATWE直接考虑,需要人工修改参数,人工判断来执行,首先在参数中将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修改为原来的2倍,然后计算得到相应的结果,人工判断强度和稳定是否满足要求,对于满足要求的构件,返回特殊构件定义中将其抗震等级修改为降低一度之后的抗震等级,再进行计算即可。

3、如下图所示:查看该模型恒载作用下边柱与中柱的柱底弯矩,边柱弯矩比中柱弯矩大,似乎与一般认识不相符,是什么原因?

1.png

答:柱底弯矩与其柱顶约束有关,柱顶约束越大柱顶弯矩越大,柱底弯矩越小。可以这样理解,对于悬臂柱模型在其自由端施加单位1的水平集中力,此时柱底弯矩为1*H,当柱对柱自由端施加一定的转动约束后,柱顶产生一定弯矩,柱底弯矩随之减小,小于1*H,随着柱顶约束的增大,柱底弯矩会进一步减小,这样就建立了基本的认知。模型中柱双侧都有梁拉结,边柱只有单侧梁与其连接,中柱柱顶的约束比边柱大很多,其柱底弯矩减小的幅度就要边柱大,因此出现模型中边柱弯矩比中柱弯矩大的现象。

4、如下图所示:在规则的四边形房间中跨度相同,导到梁上的荷载相同的两根梁,其端部受拉钢筋差距为什么相差近两倍?

2.jpg

答:通过分析,发现每个独立的平行四边形房间都存在相同的问题,如附图所示。问题转变为该房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内力和配筋趋势。该房间的形状接近于菱形,其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由水平构件传递给竖向构件,在竖向构件刚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本着传力路径越短,传递效率越高的原则,传力路径按照附图中所标示的方向传递,最终传递给1、2号柱及周围区域,内力在房间平面中最大,因此靠近1、2号柱的梁端内力就大,下图中楼板应力和弯矩的分布也证实了上述判断,所以紫色线圈出的这些位置对应的支座配筋比远离这两个位置就大得多。

3.png